一年一度的“炸药奖”大戏终于开幕了!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17时30分,2016年的第一个诺贝尔奖项,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日本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这一殊荣,获奖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应(autophagy)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那么,大隅良典是谁,他所做的“自噬反应”又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次又是日本人获了诺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陈科博士,对此进行解读。(内容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来点科学 ID:zqbscience) “细胞自我吞噬”究竟是什么? 根据诺奖官网,大隅良典获诺奖,是“表彰他在自噬反应(自我吞噬)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所谓的“自噬”,在陈科看来,就是细胞吞噬自身细胞质或细胞器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 那么,为什么细胞“需要”吃掉自己? 陈科说,这是因为,在一些原因的导致下,有的细胞已经不为人体所需要了——多余,或者有的细胞被外源微生物“感染”了,变得对人体不利——有害,等等这些多余的、有害的细胞成分就需要一个机制来被“消灭”。还有一个原因,细胞自噬能提供能量,因此在细胞面对饥饿时,这一机制也会启动。 这个机制,就是“细胞自噬”,细胞借此分解无用蛋白,实现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别小看这个机制,一旦没法充分完成,就可能导致一些疾病,比如帕金森症、糖尿病以及一部分的肿瘤的发生。相应地,搞清楚其机理,甚至生产相应的药物,则有望治愈以上这些病症。 今天的获奖者并非发现这种现象的第一人 事实上,这不是有关“细胞质量控制”研究的第一次获得诺奖,大隅良典也并非发现“细胞自噬”现象的第一人。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看到”了“细胞自噬”这种现象。当时,科研人员观察到,在一种新型的细胞器里面,装有可以降解、消化蛋白质的酶,这个酶被称作“溶酶体”,是细胞内生化成分降解的工作站。1974年,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因为“溶酶体”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科学家更加专注于研究“蛋白酶体”,这个专门用于“吞噬”蛋白质的系统,其“降解”的效率非常高。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三位科学家因为“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的发现”而被授予该年度诺奖。不过,这个发现留下一个尾巴,即现象是发现了,但机制却没有解释,即没有讲明白为什么能够降解? 1992年,大隅良典发现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酵母细胞出现了大量的自噬现象,这也是人类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现象。随后,他进一步实验找到了和自噬有关的“基因”。至此,和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才得以被阐明。 出身学术世家,2013年曾被预测得奖 根据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官网的介绍,大隅良典,1945年生于日本福冈,197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74-1977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的发源地——做了3年博士后研究。后来再回到日本,从1977年开始,直到1988年都在东京大学任职,2009年他退休获得名誉教授称号,并于同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综合研究院特聘教授。 另根据外媒报道,大隅良典出身于学术世家,其父也是大学教授,自小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在东京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再到美国跟随1972年诺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杰拉尔德,后来逐渐确立了他研究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之路。 2013年,汤森路透——作为经常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知名机构,就在当年度给出的预测中,提及了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大隅良典,可能会由于其在细胞自噬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奖。 又是日本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2016年第一个揭晓的诺奖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后,不少人惊呼:又是日本人! 这是继2012年和2015年以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颁发给日本科学家。去年,当中国人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喜出望外时,诺奖官网上关于2015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上,还写着另外两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据不完全统计,大隅良典是第23位出生于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只诞生了屠呦呦一位自然科学方面的诺奖获得者。 在陈科看来,获奖数量多的背后,和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以及大力度的资助不无关系,他们也因此从中收益颇多,除了表面上的诺奖获奖数量,还有背后经济的腾飞,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发展。 当然,中国如今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陈科认为,不管是舆论还是实际上的经费支持都不弱。他也希望在这样的支持下,中国未来能够诞生更多的诺贝尔奖。 今天,东京工业大学官网刊发了一篇关于大隅良典的报道,这篇报道曾在2012年发表,其中提到大隅良典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如果你想实现伟大的事情,那么你要打破常规思维模式(think outside the box)。” 向走在探索未知道路上的人致敬,向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人致敬! 文字:邱晨辉;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科学顾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陈科博士 |
又是日本人!中青报记者揭秘诺奖获得者:3年前就被预测得奖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科普动画《工作细胞》在央视开播,这中文配音你觉得如何?
中国の科学者、15種のがんの細胞マップを描く
JMT日本干细胞再生医学费用是多少?
日本アニメ「はたらく細胞」が中国中央テレビで放送
中国の科学者、T細胞の「改造」で抗腫瘍効果を強化
人体の免疫力、献血で低下するか?
培養肉の普及、あと5−10年が必要
京都大学将研发新冠肺炎新疗法 利用iPS细胞培养免疫细胞
日本诺奖获得者本庶佑被指有22亿日元漏缴税额
通过iPS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日本批准细胞膜片移植临床项目
延长实施紧急状态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诺奖得主回应安倍力保奥运:1年内很难备好疫苗
被冒名发布新冠病毒起源谣言 日本诺奖得主出面辟谣
日本诺奖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谣言
日本诺奖得主称新冠病毒人工制造?本人回应
美国社交媒体:日本诺奖得主称新冠病毒是“中国研制” 教授亲自辟谣!
国际丨日本诺奖得主称新冠病毒是人造?本人怒斥:被冒名
日本病毒学家:中国科学家已站好第一班岗 病毒溯源应全球“联合作战”
确诊人数攀升、抗疫前景趋紧,日本诺奖得主提5大建议
日本首次利用iPS细胞造出“肝癌模型”
中国の科学者、ヒトの細胞マップを作成
日本“迷你器官”研究走向临床试验
上海电视节闭幕 日本动画片《工作细胞》获最佳动画剧本奖
日本学者在老鼠体内培育人类胰脏 日媒:有伦理风险
日诺奖得主拒绝企业以200亿日元捐款代替专利费率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