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研究关联多种顽疾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自噬”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
上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首先发现细胞自噬现象,但有关机制一直不为人知。研究发现,受到干扰的自噬过程与多种病症有关联,包括帕金森症、糖尿病和癌症。
上世纪90年代,大隅良典利用常见的酵母菌,发现了对自噬至关重要的基因,揭示了自噬的基本机理及其生理意义,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卡罗琳医学院评价说,大隅良典的研究“给出了了解细胞物质如何循环利用的新模式”。“自噬基因突变能引发疾病,自噬过程关联多种病症,包括癌症和神经学疾病。”借助大隅等人研究成果,人类正在积极研制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
日本人连续两年获此奖项
大隅良典现年71岁,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然后前往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留学。
近年来,大隅良典凭借其在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得知自己获奖,大隅表示“感到意外和荣幸”。他在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我这样从事生物学这类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而言,获得这样的评价是光荣。”
他还说:“对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都能取得成功,但重要的是去挑战。”
“我的信念是,做别人不做的事,”他在日本广播协会电视节目中说。
大隅良典获奖标志着日本学者连续第三年在诺贝尔奖中榜上有名,也是第二年斩获医学或生理学奖。去年,梶田隆章和大村智分获物理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包括大隅良典在内,已经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包括11项物理奖、7项化学奖和4项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获奖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本地连线
自噬——我们细胞中至关重要的机制
本报讯(记者朱佳琦 黎清)昨天傍晚,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那么什么是自噬?研究的意义又是什么?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荣家介绍,细胞自噬这个领域在1992年到200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隅良典首先发现了控制细胞“自噬作用”的过程并了解其机制。细胞自噬是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现象,它与人类许多疾病有关,比如癌症、代谢疾病等。
武大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宋质银解释,所谓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打个比方来说,长期不给细胞营养,是会让它饿死的,“对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症,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意义重大。”同时,他还指出,此前网传“苏打水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并不科学,只不过苏打水呈碱性,而碱性不适宜肿瘤生长。
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周剑锋介绍,细胞自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它在各种生物的发育、稳态平衡的保持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的失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细胞的自噬过程能消灭掉入侵的细胞菌和病毒。自噬还影响着胚胎的发展和细胞变异。此外,细胞还利用自噬来消除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控制机制,对抵抗年老所导致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近年来发现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