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日本开公司,雇员中一位日本老兄的经历,堪称泡沫经济兴起和破灭的真实写照。
木村先生年近60岁,如今拿着560万日元的年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但每月必须要还6万日元的房贷。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结局,源于泡沫经济高潮时期的“红烛昏罗帐”:当时他供职于日本一家著名媒体,年薪1000万日元,1987年买下了东京市中心售价9000万日元的三居室公寓。木村的决定是理性的:房价是9年的收入,完全承受得起。更重要的是,这套公寓3年前的1984年还只卖6000万,3年涨了三成。日本即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土地资源匮乏的背景,使人们相信房价当然还会涨。木村没有预料到——但那个时候谁能预料得到呢——这种盛世景象仅仅在3年后就一去不复返了:1990年日本股市、地价达到顶峰后急转直下,木村的工资一路下跌直到被裁员,无法偿还贷款,公寓被银行没收时还欠5000多万日元贷款。这5000多万直到现在都没还清,而他那个公寓现在值多少钱呢?估值2500万日元!
1985年的 “广场协议”使日元急速升值,为缓解国内经济下滑的压力,日本采取了宽松金融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1986年至1990年间,商业用地价格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年创下了上涨率达21.9%的纪录。虽然住宅用地价格比不上商业用地价格上涨的幅度,在地方上也看不到东京那样核心都市圈的快速上涨,但日本的土地价格还是比泡沫产生之前上涨了两倍多。
《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的作者大野健一记录了泡沫时期 “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空置地皮比带有建筑的土地好卖,有人动用暴力团伙强拆,甚至出现了驾驶卡车撞毁民宅的野蛮行径;城市中建造了超出实际需求的办公大楼,之后多年无人问津;持有土地和房屋的人成为暴发户,抢购一流服装、名牌商品、高档汽车、美味佳肴,所到之处,挥金如土;没有土地的人不得不放弃拥有自己房产的梦想;社会整体的不平等感加深,不满情绪蔓延……
但房价永远上涨,只是一个神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连续下跌,利用股票和土地交易获利的投机者蜂拥出逃、互相踩踏,到2005年时,地价已经跌回1975年的“原点”。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像富士山一样陡峭又对称的土地价格曲线,洗劫了投资者个人、企业和银行。企业破产数量打破历史最高纪录,以土地为抵押进行巨额贷款的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债权,比如住友银行不良债权达到1万亿日元。后来即使一年能够挣2000亿日元,也不得不拿来填不良债权的无底洞。
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泥沼,“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至今未能恢复元气。经济长期萧条,企业、单位不得不进行裁员,人事考核也开始看业绩关键指标,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主银行制度、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土崩瓦解,国民的自信也遭重创。
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在检讨当时金融政策的失误时这样说:“围绕泡沫的发生及扩大,金融政策负有什么责任?在景气恢复已明确化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还比较长地维持低利率,使得这种低利率将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泡沫经济扩大的原动力之一,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必须深刻反省。”
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当时东京地价暴涨时,人们所举的一个在当时很难分辨、似乎理所当然的理由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经济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虚幻的生产效率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速水优认为,中央银行在进行政策判断时,不能光注意哪个风险的概率高,还要关注在政策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哪个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高:“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显示了,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提高当成是真实的,从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对此当时的日本银行认识有所不足。”
相对于那些破产的企业、那些没能挺过来的投资者,木村劫后余生还属幸运。多年以后,研究日本泡沫问题最知名的权威学者野口悠纪雄这样概括那段历史:“日本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陷入曾经有过的那种拒绝相信的状态。泡沫期间,人们不相信价格会下跌。历史已多次证明,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