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4月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可佳)日本安倍内阁日前通过一份答辩书,宣称不排除将《教育敕语》作为教材使用的可能性。此外,日本教育部门要求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加入“刺枪术”这一二战时日本士兵的训练科目,引发批评声浪。
3月24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左一)在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听取在野党议员提问。(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什么是《教育敕语》?它的争议性何在?为什么舆论普遍认为要对它的回归提高警惕?
【什么是《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颁布于1890年。有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日本社会自由民主运动兴起,当局极力想要压制这种思潮,《教育敕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教育敕语》是明治天皇对臣民的训诫,它以天皇口述的形式提出了十二种美德,并要求子孙臣民永远奉守。其中,除了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夫妻和睦等内容之外,它还要求人们具有“奉公”精神,能够为“皇室的永存而献身”。
《教育敕语》颁布后,立刻被文部省“下赐”给各个学校,成为强制性的德育教材。它被看作是天皇制度的一种精神支柱,具有无上的权威性,甚至被后人称为“战前时代的圣经”。当时在学校举行庆典或重要仪式时,“奉读”《教育敕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战争期间,《教育敕语》的地位被极端“神圣化”。当局利用它教导国民“奔赴战场,敢于为天皇奉献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敕语》逐渐被与军国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下令禁止日本学校“奉读”和“神化”《教育敕语》。1948年,日本国会通过决议,废除《教育敕语》。《教育敕语》由此失效,并被《教育基本法》代替,正式走下了历史舞台。
【《教育敕语》的争议性何在】
不久前牵涉“地价门”的森友学园曾因“要求儿童背诵《教育敕语》”而备受争议。
据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其夫人安倍昭惠都对这种做法非常肯定。安倍昭惠不仅曾经出任森友新设小学的名誉校长,还曾在访问幼儿园时因校方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而感动落泪。她还说,安倍本人也认为森友的教育方针和自己的想法“很有共鸣”。
安倍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公开表现出了对《教育敕语》的积极态度。
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就曾毫不讳言地支持《教育敕语》。她说:“现在的日本仍是一个追求道义精神的国家,人们应寻回这种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
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称,《教育敕语》既然已经丧失原有的政治、法律效力,在适当的考量之下用作教材的做法本身并不存在问题。
据《东京新闻》5日报道,时任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也曾在3年前的国会上称,“(《教育敕语》)里面的内容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遍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用作教材也是无妨的”。
自民党前众院议长伊吹文明6日声称,“没有人说要把《教育敕语》整个拿出来(放入教材),只是说日本人应该吸取其中正面的部分”。
日本自民党修宪推进本部长代理船田元6日则质疑政府允许将《教育敕语》用作教材的内阁答辩书,认为《教育敕语》“被公认是一种战前军队和政府的思想统治工具”。
【日本舆论何种反应】
《朝日新闻》2日发表社论认为,纵观本届内阁一系列言论和思想表现,此次通过的内阁答辩书可看作是政府“企图回归战前价值观”行动的一环。
《东京新闻》报道说,《教育敕语》中所提到的孝道、友爱都是为支撑“天皇国家”而存在的,用有这样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德育教材是违反宪法的。
日本近代史研究学者辻田真佐宪认为,《教育敕语》是天皇对臣民的道德训诫,其中“上下级关系”是前提,对“美德部分”独立看待是很可笑的。
战争的亲历者也发出了恳切的呼吁。出身广岛县的谷口直之老人对政府的说法感到震惊。“《教育敕语》是我们一直想忘记的……引发战争的正是这种战前精神,”他说。出身冲绳县的平良启子老人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教育。”
分析人士认为,《教育敕语》体现出了一种“君权至上”的历史观,又存在沾染军国主义色彩的背景,其敏感性和争议性不言自明。像森友学园这样的办学机构以“爱国”作为借口,毫无顾忌地将其用作主要教育方针,且日本政府不仅对此纵容,甚至还通过内阁答辩书表态“不排除将《教育敕语》用作教材的可能性”。安倍政府对“战前思想”的宽容度之高,不得不令人警惕。
(原标题:日本欲恢复《教育敕语》为何广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