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练剑道的李登辉,其日本名字——岩里政男
然而,皇民族群声势虽大,比例却并不那么高。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于战争的需要,原本和台湾亲疏有别的日本,在时任总督小林跻造的主持下,在台湾全面推行“皇民化运动”。虽然这场运动的确养成了一批效忠天皇的“皇民”,但台湾主体的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动摇。
以“国语运动”为例,根据《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的统计,只有大约总户数的1.69%,总人口2.06%的台湾人选择了改姓日本,成为当局倡导的“国语家庭”,而当时同为殖民地的朝鲜的户数比高达83%。在改姓的台湾人中,又以和日本关系紧密的名门望族为多,普通民众还是供奉着自己的祖宗牌位,若皇民化真有什么成效,很难解释台湾光复后,台湾人对国军接收的额手相庆。
在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消除殖民体系在台湾的影响,比如遣返日本籍人士,组织创作大量抗日文宣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限缩了所谓的“皇民”的生存空间,在台湾电影《多桑》中,受日本教育的父亲和受党国教育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其实正反映了老一辈的日本情怀者在社会中的边缘化。
台湾电影《多桑》
恋殖是身份建构的产物
国民党虽然在台湾进行了“去殖民化”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并不彻底。相对韩国而言,国民党政府对台湾的“去殖民”工作没有那么激烈。特别在“冷战/内战”的格局下,意识形态的争锋胜过一切,某种程度来说,国民党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全面改造并未开展,这也为“恋殖”思想的复苏埋下了隐患。
当代台湾恋殖的出现主要来自台湾的民主化运动。
自蒋经国宣布解严后,在高压统治下累积的社会力量喷涌而出。在政治上,民主化运动对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在文化上,民主干将们将国民党的意识形态视作葛兰西口中的文化霸权,在方方面面开展了解构性工作,“去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