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政治 >> 正文

民进党这么搞 是想让台湾二次沦为日本殖民地?

作者:王晓笛  来源:观察者网   更新:2017-7-25 18:09:5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原有的“中国想象”,在两岸隔绝的背景下,其实建立在一种虚空之中,地基并不牢固。因此在民主化开启后,台湾原有的“中国”身份认同,在多元主义的旗帜下很快被解构掉,社会顿时陷入一种认同迷茫的飘零感之中。台湾人迫切需要重塑某种身份,而对日本的想象成为一个方向。可以说,对日本殖民的追思,是台湾人身份重新建构过程中的一个产物。



《悲情城市》剧照


从80年代末开始,台湾的影视作品中出现或多或少的日本情结。知名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其中唯美情调、充沛光线,以及那份悲伤和失落的忧郁,几乎让人错认这是一部日本风情电影。就连日本影评人田村志津枝都认为《悲情城市》“所描写的日本是太美了,过分美化了。”在另一部电影《多桑》中,失势的父亲死后,骨灰被儿子带往日本,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台湾人心中对日本的魂归。


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陆情怀”的全面退却。2014年,柯文哲在观影KANO(日据时代下的台湾棒球少年故事)后声泪俱下,让几乎同时期反映老兵怀乡的《军中乐园》的低落口碑相形见绌。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台湾在追求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形成了某种悲情情结。台湾从原来华人世界中的“灯塔”,变成了“被害妄想症”患者,四百年历史是台湾人苦难的叠加。这是封闭的孤岛结构必然会产生的不安全感,却也意外地成为了台湾和日本心灵相惜的接入点。


恋殖和“台独”


恋殖归根在于身份认同的缺位。同韩国相比,由于台湾在被日本占有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区,也没有独立的族群。台湾在后殖民时代的“自我解放”后,更可能因为认同错乱,犯了“斯德哥尔摩症”。


尽管本质上来讲,恋殖和“台独”有很大的区别,但二者如影相随,甚至被混淆为一体。因为解决恋殖问题,首先要对自己进行身份塑造,在将“中国”视为“敌国”的背景下,这个身份塑造的路径只能选择“独立”。今天香港所发生的的恋殖,其机制也与台湾类似。


但台湾为什么会将“中国”抛弃,而另起炉灶呢?


这固然有国民党对“红色中国”恐怖渲染的后遗症,但更主要在于皇民化精英政客们的操弄。前文讲到,光复前皇民化群体在总人口中并不是多数,但却囊括了一大部分精英阶层。这些人及家人在多年后,成为“中华民国”的各级官员,参与选举,影响大政方针。“本土台独主义者”和“亲日台独主义者”虽然内涵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在“反中”上立场一致,再加上台湾的身份认同缺失,给皇民化的精英政客进行政治操弄留下了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深夜食堂2》:日本文化里比料

    日本电影在华十年沉浮大盘点

    日球形机器人成太空摄影师

      山下智久、新垣结衣主演《紧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