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陈洋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于8月23日前往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出席为期两天的非洲开发会议(TICAD)部长级会议。在会议期间,河野太郎表示,日本将官民携手,协助非洲建设高水准的环保型基础设施,并展开人才培训提高生产效率,以此为非洲的发展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除此之外,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活动,河野太郎在联合记者会上还表示,“基于航行自由等国际法则维护海洋秩序是世界和平的需要”。结合河野太郎在部长级会议与联合记者会上的表态不难看出,日本不仅要与中国竞争在非洲的影响力,而且还积极拉拢非洲共同对抗中国。
提升日本在非洲的影响力
非洲开发会议是一个由日本主导的,以开发非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1993年,日本时任首相细川护熙倡议成立非洲开发会议,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非洲联盟委员会共同主办。当时,日本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拉近与非洲的外交联系,而且也是为了借助与国际机构的联合举办来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1998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二次非洲开发会议期间,共有51个非洲国家代表以及国际机构出席。日本政府在那次会议中提出了今后将帮助非洲减少贫困、促进非洲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容的“东京计划”。
日本雄心勃勃的援非计划以及定期举办的非洲开发会议确实为非洲经济带来了利好,但是进入千禧年后,日本首相的频繁更替造成政策无法长期稳定执行的同时,也使得日本始终无法取代中国在非洲国的地位。比如,从2000年至今,日本经历了10位首相,但其中只有3位首相访问过非洲,即2001年的森喜朗、2006年的小泉纯一郎以及2014年1月和2016年8月的安倍晋三,而且这3位首相累计只访问了11个非洲国家。
同一时期,中国有3位国家主席则先后累计访问了23个非洲国家。仅从国家领导人访问非洲的数量比就可以看出,中国对非洲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日本,而这样高的关注度也使得中非贸易额要远多于日非贸易。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与非洲的贸易总额为240亿美元,而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总额则为1790亿美元。
今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中非贸易额为1492亿美元,中国连续8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或许正是因为注意到在非洲问题上,日本长期无法超越中国的现实,所以河野太郎才在任职不足1个月的背景下率先访问非洲,以此寻求某种外交突破。
日本通过主导非洲开发会议除了是寻求提升在非洲的存在感外,更多的还是觊觎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前景可观的市场。作为岛国的日本自然资源匮乏,石油等自然资源均需要进口。然而,近年来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使得日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地。根据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统计显示,非洲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0%。这样一来,非洲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了。
同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截至2016年非洲约有12亿人,预计到2050年,非洲的人口将达到20亿。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以手机为例,2000年非洲只有1500万部手机,但到了2012年则猛升至7亿部。对于长期深陷通缩、人口老龄化的日本而言,非洲无疑是下一个重要的投资场所。因此,非洲开发会议虽然是一个长期经济援助项目,但其本质更像是一个帮助日本占据非洲资源的通道。
日本对非洲经济援助不断翻新
当然,非洲开发会议的历史尽管只有二十多年,但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已经开始耕耘非洲了。从1945年到1960年代,深陷战后经济萧条的日本始终坚持推行吉田茂的“经济立国”的国家战略,即严格限制军费开支,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正因为吉田茂的宏观规划,使得日本迅速走上经济蓬勃发展的道路。据日本银行的统计,在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1.3%。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66年向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以及乌干达提供贷款援助,由此开启了战后日本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因为当时日本与非洲的双边贸易额非常有限,同时日本在非洲大陆也并没有任何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所以这段时期的对非经济援助主要是为了保护日本企业在非洲原料市场的稳定供应。
进入1970年代后,日本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开始逐渐加大。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1969年,日本对非洲的经济援助为110万美元,到了1971年则骤升为1300万美元;1971年,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占对外总援助的比重为6.4%,到了1977年则提升至17.1%,由此使得日本成为非洲发展基金的第二大捐赠国,而到了1979年日本则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捐赠国,其捐赠份额达15%。
日本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提高对非洲经济援助,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日本意识到必须加快拓展中东以外的能源市场,而非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佳选择。
进入1980年代,日本依然保持着高额的对非洲经济援助,但援助目的则不再局限于能源了,反而更多的是为了寻求非洲在政治外交方面的协助。1983年,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了建立“政治大国”的构想,由于中曾根政权长达5年(1982年至1987年)之久,所以1980年代的日本外交主要以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外交为主。
尽管非洲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但是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却占据了约四分之一以上的席位,这对于日本而言是极具利用价值的。毕竟只要有半数以上的非洲国家同意,那么日本“入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因此,这10年里,日本对于非洲的经济援助不断翻新。
日本高度关注非洲别有用意
进入2000年后,日本依然对非洲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000年7月,在日本冲绳县举行的八国集团会议中,作为轮值主席国的日本首次邀请南非、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3国总统出席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时任首相森喜朗还宣布将在今后5年中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
2001年1月,森喜朗以首位访问非洲的日本首相身份先后对南非、肯尼亚与尼日利亚进行访问。由于这3个国家分别位于非洲南部、东部和西部,并且均为地区影响力大国,所以与其说森喜朗是亲自去了解非洲,倒不如说是有选择性地结交非洲朋友。
2002年6月,日本政府宣布将2003年定为“加强与非洲合作年”,同年9月第三次非洲开发会议在东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向非洲提供10亿美元援助,用于改善非洲的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以及食品安全等。
此外,日本政府还从2003年4月起向世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主要为非洲国家)提供500种免关税、免赔额待遇的商品。2013年,安倍晋三在第五次非洲开发会议中承诺将在今后5年内向非洲注资320亿美元。
2016年,首次在非洲举行的第六次非洲开发会议中,安倍首相表示将继续向非洲投资300亿美元,以此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等。今年7月,日本财务省宣布将与非洲开发银行等合作,设立约6700亿日元的资金合作框架,推动日本企业在非洲建立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煤炭火力发电站。
通过战后至今对非洲的援助历程可以发现,日本从未间断对非洲的耕耘,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目的罢了。从上世纪60年代的保障日本企业利益,到上世纪70年代的觊觎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寻求借助非洲力量实现“入常”梦,可以说日本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不是无偿的。
进入新世纪后,日本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在保持原有利益诉求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抗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相较于中国,日本对非洲的感情并不真实纯粹,特别是谋求借助非洲“兄弟”的帮助,来将日本“抬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显然是在模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经验过程,但患难与共的中非情谊是很难被其他国家所替代的。或许也正是意识到与非洲国家建立交情并不容易,所以近年来日本提出了一个打包“入常”方案,即日德印巴4国+非洲国家代表,不过非洲方面对于这样的方案反应冷淡。
最后,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对非洲进行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非洲改善当前落后的现状。但是,妄图通过援助非洲来实现其政治外交诉求,即使最终真的实现了,也会令世人感到不齿。因此,日本若真心诚意地希望促进非洲发展的话,就应该充分尊重非洲国家,而不是强加个人的意志、挑拨非洲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毕竟非洲开发会议的本质目的是帮助非洲实现和平发展。
(作者系日本东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