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制造的招牌又砸了一个 百年神钢为何走向造假

作者:佚名  来源:红商网   更新:2017-10-20 14:44:4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彭博社10月12日援引专家观点报道称,虽然目前没有任何客户提出神钢相关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但该公司很可能会受到日本、美国等国投资者、客户、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诉讼。


随着神钢曝出愈来愈多的新问题,其围绕于核心数据造假的丑闻也随之加剧。该公司应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要求,计划在两周内汇总安全性验证结果,并在一个月以内公布事件原因和应对措施。


神钢成立于1905年9月,至今已有112余年的历史,其影响力遍及日本各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曾供职于神钢。去年3月30日,安倍在一档自民党网络节目中提及刚进入神钢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输错了钢管的尺寸数,造出了一大批长度过短的钢管,“本以为会被辞退,最后却没什么大事儿”。在神户制钢工作三年后,安倍进入政界。据新华网13日报道称,老东家造假丑闻曝光至今,正在备战大选、寻求继续执政的安倍未作任何评论。


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神户及其附近的港口城市受到了重创,神钢的绝地重生成为该地区复兴的标志,该公司也成为了引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潮流的重要角色之一,丑闻却与神钢如影随行。


1999年,神钢被曝向敲诈者支付资金;2006年公司内部调查发现,旗下两家炼铁厂经常性篡改烟雾数据逾30年;2008年,旗下日本高周波钢业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在钢制品检验数据上作假;2009年,神钢董事长因卷入与地方议会选举有关的非法捐款而辞职;2016年,旗下神钢线材不锈钢有限公司出现了质量控制问题。


一直以来,神钢以其能够根据要求开发合金专用材料,然后将其加工成高精度复杂形状的技术在世界各地深受汽车、飞机、武器和其他制造商的欢迎。由于近年来钢铁原材料成本过高,该公司2014年-2016年的销售额逐年下降,并实现连续两个财政年度亏损。


因此,董事长川崎博在铝材上押下赌注,期望从对车身轻量、高燃油效率有要求的汽车行业中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下令大幅度提高产量,但在能减少工作量的新生产系统上却投入很少。今年9月下旬,川崎没有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机,依然对媒体展示了他对铝业务的未来美好图景的勾画,对汽车用铝材的使用率会上升充满信心。


神钢此前预测,截至明年3月的本财政年度合并净利润为350亿日元,预计可以迅速从去年的巨额亏损中恢复。但该事件可能带来的潜在替代,召回、索赔和其他相关费用,无疑将加重神钢的财政负担。


造假丑闻还将影响神钢的盈利能力和融资情况。《日经亚洲评论》10月14日报道称,“处理丑闻的成本范围暂不可知,神钢可能会失去客户”,摩根大通证券的Kazuhisa Mori说。神钢资金方面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由于增长性投资,神钢已预计其自由现金流将连续第三年为负值。一方面,该公司约花费700亿日元来升级亚洲(用于制造轻型汽车的铝材)设施。


Mori表示,如果神钢需要资金来为丑闻“买单”,融资方面将不存在任何的余地,因此公司可能需要收回增长投资。


此次神钢造假事件牵涉包括神户制钢所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员工。神钢副社长梅原尚人表示,源于工厂“有对于完成出货目标的压力”,篡改数据并非个人行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


由于交货日期的硬性要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和压力增加了,并渐渐与在远处下达命令的管理层失去了联系。正是在这种不正常的设置,工人们开始伪造数据,并陷入了以欺骗来获得出路的恶习。《日经亚洲评论》10月15日的报道指出,神钢的案例表明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市场越成熟,企业越想削减成本。


神钢业务范围广泛,各大业务之间高度独立。以钢铁、铝、铜、焊接等构成的材料类事业,产业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等构成的机械类事业和电力事业为三大支柱。


这种独立的业务部门体系设置或为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室”。《日经亚洲评论》10月14日评论称,神钢这种以“专业化”的名义,致使每一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和数据相互独立,很少与其他部门有交叉,从而在神钢整个组织内部产生了“筒仓效应”。“筒仓效应”是指,企业内部因缺少沟通,部门间各自为政,只有垂直的指挥系统,没有水平的协同机制。


BBC 10月13日援引专家观点报道称,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速的长期放缓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这迫使企业改变商业模式,并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日本宏观顾问公司(Japan Macro Advisors)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大久保(Takuji Okubo)表示:“大型企业过去常生活在一个稳定,可预测且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但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公司可能诉诸于捷径。”


为了“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日企开始集中精力进行重组,竭尽所能降低成本和拔高效率等痛苦的调整。东京富士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artin Schulz表示,日本公司管理层急切地想得到理想的结果,“有时甚至不惜试探质量管理标准的底线”。


他补充道,核心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负荷已经达到极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过度劳累和不当行为。此外迫于在海外开拓新市场以提高利润的需要,也为日企的那些海外子公司带来了其他问题。(来源:界面)




[1] [2] 下一页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新垣结衣连续七年出演巧克力广

    绫野刚主演的《产科医鸿鸟》时

    日本女演员表演摔跤,真打实斗

    米仓凉子《Doctor-X》第五季开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