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首都经济带,究竟能不能搞好,先看这个日本的例子| 地球知识局
NO.395-日本东京
作者:卢森堡、猫斯图
制图:孙绿/ 校稿:猫斯图/ 编辑:白鸥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在中国崛起之前,西方世界唯一承认的亚洲大都市圈。这个地区在近代飞速发展,最终成为了日本近代飞速发展以及战后日本重建的一个缩影。
然而新时代,东亚都市竞争激烈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东京都市圈对中国的超大型城市发展有什么借鉴价值。
东京都市圈的地理基础
有关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也就是所谓的“一都三县”。其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5%),人口规模却为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日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狭义东京都市圈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栃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也就是日剧里常出现的“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仍然只是很小的一块
但是经济实力堪比巨大的俄罗斯...
东京都市圈位于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在山峦起伏、河流短小的日本,这个巨大而富饶的平原是不可多得的天赐之地,一直以来都是日本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
城市圈内的东京港和横滨港,依托东京湾的优良条件,更是让这一地区在海洋时代获得了绝佳的地利。
关东平原与东京湾
整个东京湾沿岸布满巨大的工业人工岛
但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土地质量以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农业技术和交通走向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关东平原在古代吃了大亏。
相对于巨无霸一般的中国,古代日本是一个国小民弱的小国,遍布全国的山地和切断四大岛联系的海洋又阻隔了日本各地的交流,技术进步进度迟缓。因此日本的农业技术革命和行政系统升级,主要靠中国的输出。
体量差距过大
中国文明向日本输出的前线,自然是最西南的九州岛,尤其是和朝鲜半岛一水之隔的北九州。北九州平原虽然不大,但凭借和中朝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度也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现代的北九州
自然也是日本前出限制中韩的基地
随之接受到中国影响的,则是以大阪京都为核心的近畿平原。这个平原比北九州平原大很多,能把技术红利进一步放大,由此成为了日本最早富起来的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让发源于此的天皇家族统治了日本,也吸引了后来的丰臣秀吉建设大阪城。
多么励志的太阁立志传
夹在本州岛中间的浓尾平原在吸收农业技术方面比西面的邻居稍晚一些,但却能凭借地利坐地崛起。这里从古代开始就是连接日本东西南北的路上十字路口,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在国内贸易为主的年代,浓尾平原在日本的经济地位极高。
你们熟悉的地名,都在圈圈里了
做生意的人多了,地区的开放程度、发达程度也就自然提高,这是今天的名古屋能有所成就的历史底蕴。
思维开放的织田信长
就来自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地区
而最东面的关东平原,则由于山地的阻隔总是最后一个受到中国先进技术的影响,成了一个傻大个,综合实力始终不能力压群雄。
直到美国人的黑船开进日本,结束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新的文明、技术和产品从东方的海上来,东京面向太平洋的优越地理条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以关东平原为老巢的德川家康
最终统一天下
为江户地区后来的崛起奠定基础
黑船来航
从十七世纪开始, 江户(东京)就已经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十八世纪20年代时 ,东京人口已经达到100万,并且超越了京都而成为日本第一大城市,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东京城市圈的高速发展
比之早就起步的欧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比较晚,启动于明治维新 。
明治时代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日本,东京周围开始铺设铁路。蒸汽机牵引铁路,完全改变了之前传统的货物及旅客的内陆交通运输方式,东京的产业开始向郊区分散。
交通使得周边的卫星城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些小城市为以后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浮世绘里小火车的透视
怎么看都觉得很魔性
和俄国、中国之间的几次战争,更加刺激了东京周边重工业的发展,让东京城市圈内的大量城市快速工业化。这些工业基础设施和研究力量,成为了东京城市圈后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明治22年的铁道线
源源不断地为军工厂输送原料
战后,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制造业大规模集聚和城市人口再次快速增长,东京 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政治及经济中心地位自然成为首都圈的超级核心城市。
但由于交通还是不够便捷,为了争夺最好的资源,各种人才和资本纷纷拥挤在东京市区。这座超级都市很快就面临交通堵塞、基础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
战后东京已经显示出了生机的恢复
此时,“首都圈”发展政策一方面是延续战前控制城市规模无序扩张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将重点放在为促进产业设施分散,而积极开发周边地区和加快建设大型基础设施上。
为了控制东京向周边地区无序扩张,日本政府重新推行战前“绿化带+卫星城市(中小工业城市)” 的方式来引导城市空间重构和产业功能布局。但以绿化带限制城市蔓延的做法并未奏效——因为地价快速攀升使私人土地所有者不愿放弃土地上涨带来的收益,城市公共空间和公众设施的建造始终难以启动,大城市病愈演愈烈。
是不是设法降低一点人口
就能治疗城市病?
就在这时,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来,给了日本政府大刀阔斧改进的机会。为了举办奥运会,关东地区开始大面积搞基础建设,新干线、地铁、城铁等交通工具大大增强了东京和周边城市的联系紧密度,扎堆在东京的人口和产业得以外迁。
当1978总设计师体验新干线之时
会是怎样的感受
到这时候起,东京单点急速发展的历史才终于终结,东京都市圈正式出现。
东京都市圈对中国的启发
从这一段历史上看,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政府进行规划引导 ,这与欧洲、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京市政府为了缓解都市中心人口过密问题,在主城区建设若干个副中心,分散各种设施与功能;在近郊及周边地区建设卫星城市,强化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从而分担了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市压力。
比如横滨市主要发展住宅区,成为东京的卧室;厚木市以科研和信息产业为主,成为东京的科研所;横须贺市主要承担医疗和国内物流等职能,是东京的医院和邮局;成田市以国际交流和国际物流业为主,是东京的空港等等。
成田机场主要负责东京的国际航班
而羽田则负责国内航班
横滨的“太空大钟21”背后
还有无数高端低端住宅等待光临
分工明确的周边各个城市,与“首都圈”的中心东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助于提高圈内运行效率,减少重复建造的浪费,进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中国首都北京 现今正在面临的“大城市病” 似乎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东京所面临的问题:华北地区北京一家独大,吸收了大量的资源,压得河北天津发展缓慢;北京空气污染严重,汽车拥堵寸步难行;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被高房价压死在了北京,收入中的很大比例都花在了买房和租房上;北京土著和外地移民的矛盾激化,以至于出现了不理智的管理措施……
北京欢迎你?
抑或是北京拆掉你?
凡此种种,就像达摩利克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每个北京人的头顶。
不仅是北京,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市化,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发达城市都在出现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法却往往简单粗暴,治标不治本。
东京都市圈上个世纪末转型成功的经验对于当今中国的巨型都市发展颇有借鉴意义。在交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保留巨型城市的核心功能,用交通串联其与周边城市的特色资源,显然是解决城市无序扩张的最好办法。
一组东京夜晚
有什么奇怪的人物乱入了
中国的巨型城市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特大型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特大型都市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特大型都市圈”,都在规划上借鉴了东京都市圈的思路。
仍以北京为例,“京津冀一体化”实际正是东京向卫星城市分流城市功能的中国版。雄安新区 作为一体化的实际成果,接收北京的部分政治和科教资源,就可以认为是对完善都市圈功能的一次试点。
环首都“富裕”带
可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中国城市的去中心化总是陷入走一步退两步的循环,和东京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杭州、苏州、厦门等城市在去中心化过程中就做得比较好。但毕竟这些城市的体量仍然无法和北上广相比,扮演的角色也相对次要,它们的成功经验要用在北上广身上,并不是容易事。
在几大国家中心城市圈之外,中国此后还必将形成以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大型都市圈,和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的中小都市圈。这些城市化的成果,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明智的发展路径,东京的示范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中
京津能进化为环渤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