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芬
上周,发生在日本的一件“小事”,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神户市水道局一名64岁的公务员,过去7个月来有26次比规定时间早3分钟离岗买中饭。单位领导觉得非常不像话,扣了这名员工半天薪水,还召集记者开道歉发布会,在电视上向市民公开道歉。
公务员忠于岗位,当然应该,但像这样又罚款,又上电视道歉的,似乎有些过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件“小事”会被其他各国媒体广泛报道的原因,因为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所谓“存在即合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似乎也没那么荒唐。
日本的加班文化全球出名。有一个英文单词“karoshi”,意思是“过劳死”,就直接源自日本。可见,日本“过劳死”之出名。
在日本,若劳动者月均加班超过80个小时(若按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差不多每天加班3个半小时),就越过了“过劳死红线”。而根据日本政府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日本企业超过20%的员工每月至少加班80个小时,也就是说,每5名员工中,就有1人有“过劳死”的风险。
事实上,日本每年因“过劳死”死亡的人数的确不少。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底,因“过劳死”而申请补偿的案件达到1456件,其中大部分死者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和自杀等。
因为“过劳死”问题严重,日本政府在2016年首次发布了 《预防过劳死等对策白皮书》,并自2017年2月起实行“超级星期五”计划,即每个月底的星期五提早到下午3点钟下班。
不过,时至今日,对于日本职员来说,加班仍是“家常便饭”。不是要钱不要命,而是当加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加班在日本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二战后,百废待兴,向来有岛国危机感,又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本人拼命苦干,“因为资源有限,除了勤奋别无他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危机感陡增的日本人更是努力,以此寻回“失去的二十年”。
此外,日本文化多强调群体,日本人的个体意识较弱。看着周围的同事都在加班,刚到下班时间就走,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另一方面,老板也喜欢用工作时间来衡量一个员工的努力程度,下班晚甚至成为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事业上希望有所发展的职员,自然不会早下班。渐渐地,“下班早等于没本事”也成为日本人的观念之一。在日本影视作品里,也可以看到丈夫回家早了,妻子还不高兴的场景。
再加上现在日本人口危机严峻,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凸显,许多行业都出现“用工荒”。日本职场等级森严,老板开口让加班,做手下的似乎很难回绝。
有这么强大的文化和现实在,对于日本政府来说,要想解决“过劳死”这个难题,可不是出个白皮书,推行个“超级星期五”计划那么简单,还需要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合力参与,同时,还需要时间。
就像这个“超级星期五”计划,政府大力推行,但去年9月的一份调查显示,有89.5%的企业根本不当回事,只有3.7%的员工在下午3点钟下班。
只能说,日本的加班文化实在太强大,所以,早3分钟去买午饭的员工才会那么“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