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诺奖"井喷"也盖不住日本人的危机感:自称科技创新...

作者:佚名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   更新:2018-10-14 19:57:2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本文原标题:《诺奖"井喷"也盖不住日本人的危机感:自称科技创新力衰退!我们应该……》


日本人又得诺贝尔奖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00年以来日本平均每年诞生1个诺奖得主,仅次于美国,成为诺奖领奖台上的最大“黑马”。当众人都在叹服日本诺奖“井喷”时,日本却连年发布《科技白皮书》承认科技创新力正在衰退的危机,日本科技界也是忧心忡忡,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得益于基础研究环境宽松


日本人能够频频拿诺奖肯定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包括曾经相对宽松的基础研究环境,基础科研人员能够淡泊名利,凭借好奇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某一领域,极具科学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特别顾问冲村宪树和前文部科学省副大臣前川喜平都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战后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大力投入是获得今天这样成果的最重要原因。


他们都认为,日本大学的一个优点是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非常认真和扎实,而且科研环境比较自由,可以自由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诺贝尔奖的成果一般是在二三十年前诞生的,科研人员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自由思考和研究非常重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最终才结出成果。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长濵口道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日本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屡获诺奖的“秘诀”。他说:“和美国相比,在日本成为大学老师生活也并不算富足,但有些科研人员能超越金钱因素,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的信念。在日本诺奖得主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本庶佑


2016年诺奖得主大隅良典和今年诺奖得主本庶佑都是70多岁,依然处于科学研究第一线。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比从事科研更幸福的事情。此外,濵口道成说,日本科学家频频得诺奖跟日本科研界良好的师承关系以及让年轻研究人员发挥能力密不可分。


诺奖并不反映当下科研水平


众所周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获得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本世纪前10年日本诺奖得主的平均得奖年龄是68.1岁,平均过了30年才等来了诺奖。第二个10年日本诺奖得主的平均得奖年龄是67.5岁,平均过了25.3年才等来了诺奖。


新晋诺奖得主本庶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进行有关免疫抗体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也是在1992年首次获得的,数年前他就被列为诺奖热门候选人,今年终于得奖,从出成果到得奖等待了26年。


可以看出,当下获得诺奖情况并不直接反映目前一个国家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水平,而是反映大约30年前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科技正是如日中天之时。2018年是日本的平成30年,平成元年(1989年)时的日本经济盛况恍如隔世。据日本著名经济杂志《钻石》8月统计,平成元年时全球市值最高的10大公司中日本占据7个,前5名全部是日本公司。全球市值前50的公司中日本独占32个,美国只有15家。而到了今年的平成30年,全球市值前50的公司中,日本只有丰田公司一家,位列第35位。


如今不仅是日本的经济实力和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日本的科研实力近些年也呈现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情况。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发布一份《科技白皮书》,对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和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至少从2013年以来,日本《科技白皮书》多次承认日本科技创新力出现衰退,不论是论文的数量质量还是科研人才储备,以及研发资金投入都表现不佳。


大学排名折射日本科研下滑


2018年度《科技白皮书》指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出现了发表论文数量减少,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从最高时2004年的约6.8万篇减少到2015年的约6.2万篇。日本博士生人数从2003年最高的1.8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不足1.5万人。在政府科研预算投入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仅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日本政府科研预算投入增长最少。


日本科研论文的四分之三出自大学研究机构,大学排行榜变化也是日本科研实力下降的一个缩影。东京大学曾经长期是亚洲第一学府,然而最近几年日本大学却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失色不少。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杂志网站9月26日刊登题为《结果公布: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的报道称,清华大学成为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亚洲最好的大学,在总榜中上升8位至第22位,中国高校按照现有评比方法首次位列亚洲第一。中国共有7所大学进入前200名,而日本只有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进入全球前200名,分别位列第42位和第65位。


今年2月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发表了题为“大学崩溃”的特辑,多篇幅多角度对日本大学面临的危机予以报道,指出日本的科学研究在过去十几年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来说都在急剧下滑。“大学崩溃”特辑指出日本大学和科研的危机包括日本整体科研水平急剧下降,研究资金过于偏向顶尖大学,国立大学改革及经费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科研造假背后的研究人员任期制等原因。益川敏英、梶田隆章等日本诺奖得主在专访中敲响“日本科学研究正濒临危机”的警钟。


日本经验教训值得中国重视


大隅良典等诸多日本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日本基础科研水平下滑而疾呼。大隅良典获得诺奖后反复表示了对日本科研现状的危机感。他说,现在日本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日本社会必须创造环境让年轻人能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用顾虑眼前,可以安心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他说,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养能拿诺奖的年轻研究人员的体制,日本的科研将空心化。


2018年度《科技白皮书》指出日本在基础科研、人才培养、资金确保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难题,建议政府加强对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等。然而,虽然日本政府和有识之士也看清了日本科技竞争力下滑的症结所在,却为何难有作为?这归根到底还在于缺钱。


中国要想涌现出一批诺奖得主,日本是一个鲜活的老师,需要像鼎盛时期的日本一样在资金和人才上双管齐下,给一批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创造出能够踏踏实实搞科研的环境,同时对于科学研究领域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也要像日本对待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一样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从科研投入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大举投入科研经费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不管在研究底蕴和研究环境方面都和日本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包括濵口道成在内的一些日本科技界人士也认为,随着中国在科研领域不断加大投入,未来中国应该也会涌现一些诺奖得主。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特别顾问冲村宪树认为,近些年中国投入如此多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多,今后如果能够持续投入,严格评审,在大学中形成“学问本位制”,提供自由研究的环境,中国的诺贝尔奖成果今后也将不断出现。(华义)


来源:参考消息网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无性别感女生”中山咲月首次

    电影《名侦探柯南》曝光“22年

    说英语的日本女网巨星——大阪

    恭喜!日本名模椋名凛产下第5个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