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国际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教育内容国际化发展到了大学教育制度国际化,其中以构建跨国研究、师生交换、课程共享、学分转换、学位授予为主体的校际合作框架模式已经成为日本大学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回顾过去30年来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与经验,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战略目标不断调整
自1984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留学生10万人计划”以来,留学生政策一直是日本大学国际化政策中最具延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赴日留学的人数只有55755名,但到了2003年激增至109508名,短期内完成了留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的目标。特别是随着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了确保生源,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积极主动赴海外招募留学生,2000年日本入境管理局出台简化留学生入境及居留手续,成为留学生人数激增的重要原因。在之后5年中,日本政府又不断调整留学生政策,从“增进国际理解、推进开发援助”向“强化国际竞争力、确保高端人才”理念转变。2007年4月,为吸引外国高端人才,日本经济产业省会同文部科学省推出“亚洲人才基金”构想,邀请优秀留学生到日本,为其提供专门性训练、日语教育和就业支持。为了达成日本大学国际化目标,日本产业界和大学融为一体,推进实施从留学生招募、选拨到专业教育、日语教育和就业推动的人才培养项目。2007年5月,日本内阁府还提出了“亚洲门户构想”理念,其中包括“创造开放且富有魅力的日本”“共创开放的亚洲”“尊重彼此,共荣共生”三个方面,力图重新构筑瞄向亚洲高端人才网络中心的留学生政策、竞争性资金分配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面向世界的开放型日本大学。
在此基础上,2008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留学生30万人计划”。该文件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共同形成。其主旨有二:第一,至2020年接收30万留学生,使日本成为面向世界、更加开放的国家,扩大日本与亚洲、世界各国在人员、物资、财经、信息方面的流动;其二,促成留学日本动机,无论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生活安排,还是毕业后的就职、跟踪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施策、协同推进。日本政府“六省”协同制定“留学生30万人计划”,表明留学生不仅是日本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日本社会发展的动力。
日本社会全球化的重要牵引力量
2009年,日本政府还曾推出过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Global30)项目,选定30所高质量大学,作为留学生接收的据点。Global30项目计划实施5年,2009年第一批申请获批资助的大学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13所。获批大学需从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留学生人数、外籍教师比例等方面参与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确定追加、缩减甚至停止拨发经费。但在当年8月,日本内阁交替后,Global30项目被搁置。除政权交替因素,Global30项目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其无法延续的原因之一。该项目公开申请阶段的必要条件过高,能获得资助的只有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那些不依赖国家资助、已走在国际化前列的教学型私立大学被排除在外,缺乏公平性。由此可能造成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通大学与顶端大学之间的差距拉大,削弱日本高等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在财政紧缩政策下国家预算要用在日本人身上的逻辑,也造成了普通民众对Global30项目的意义和效果持消极态度。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