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望 京都报道
艺术家搞创作能有多烧钱?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因人而异。随着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艺术创作的成本也变得花样繁多起来,装置艺术耗费大量材料,表演艺术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影像艺术的投入则堪比电影,对于创作者来说,怎样获取足够多的项目资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创作过《奇迹寻踪》《中国》等多件重要影像作品的艺术家程然表示,作为影像艺术家,永远都在操心制作经费的问题。不过至少短期内,他的经费焦虑可以缓解了。
5月21日,程然获得首届“野村新锐艺术家奖”,随之而来的还有10万美元奖金。该奖项在京都五大寺庙之一的东福寺颁发,在美国创作与生活的艺术家卡梅隆·罗兰与程然同期获奖。
10万美元在艺术奖项中来说,已经算金额很高。就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而言,去年11月在香港设立的希克奖(面向大中华地区的当代艺术实践)是奖金额度最高的奖项,最终获奖者将获得50万港元的奖金。
但10万美元其实只是“头盘”,真正的“主菜”还在后面。今年10月,首届“野村艺术奖”将在上海颁发,大奖获得者将被授予100万美元奖金,用于支持其具有挑战性的艺术创作。
这两个奖项都由成立于日本的金融服务机构野村控股创办,野村高级董事总经理池田肇告诉记者,野村控股在当代艺术奖项领域还算新人。这个新人“出道即巅峰”,据ARTnews2018年的一项调查统计,全球范围内,此前囊括了艺术这一门类的、金额最高的奖项为62.5万美元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其他高额艺术奖还包括25万美元的多萝西/丽莲·吉许荣誉奖和20万美元的ArtPrize艺术奖等。从奖金数额上来说,野村艺术奖将行业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此外,野村控股给予了获奖艺术家们相当大程度的自由,10万美元新锐奖奖金完全不限制用途,100万美元的大奖也会直接一次性颁发给艺术家,虽然野村控股希望百万美元奖金用于艺术家的下一项挑战,但获奖者并不需要一笔笔地申请开销。
“我觉得这样一个奖,特别是来自亚洲的奖,可以带来更大的活力,去帮一些具有野心的艺术家实现想法。而且它的金额是很高的,我觉得如果一个奖的金额很高,它就会变得非常重要。”程然坦率地说。
创想时代:经费在燃烧
什么样的艺术项目最烧钱?青年艺术家、策展人王懿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认为表演艺术、影像作品、装置艺术的创作成本较高。
“我个人做表演艺术比较多,从我的经验我认为表演艺术作品的创造成本会比较高,一个是你要有排练,这就涉及租相应排练厅的日租金,另外要请演员,每天要给到相应津贴,用的演员越多,津贴也越多。同时表演现场要用到声光电,音响设备、舞美设备、舞台设计的开销都比较高。”王懿泉说。
另外,他认为影像和装置艺术的制作费用也会比较高。做影像艺术就像拍电影,要有演员、团队、拍摄机器,是巨大的人力成本的投入。而做装置最重要的是材料,要经过试错、打样才能做出艺术家想要的材料,另外材料的耗损也要计算进来,购买的原材料最终体现在造型上的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同时,做装置还需要工厂和工人的协助,工时费也很高,如果需要设计师协助3D建模的话,还要给设计师相应的费用。
艺术创作早已超越了画布与颜料,也不再简单被定义为艺术家的“亲手制作”。对于大型艺术项目来说,其背后还有来自工厂、专业技术人员等多方的努力。王懿泉介绍,国际上已有一些较为知名的为艺术家创作提供帮助的工厂,如瑞士的艺术铸造公司及其于上海成立的子公司圣加仑雕塑艺术、柏林的mixedmedia等。
100万美元的创作资金究竟意味着什么?王懿泉认为,要在一个项目中花掉100万美元,可能是考虑到前后每一个环节的付费,除了大量的研究、前期的准备、创作进行中的花费等,还可能包括公关跟推广的费用,以及必要的网站制作等。
不过也有一些项目仅制作成本已经十分昂贵。据法新社报道,以数字艺术闻名的艺术团队teamLab,其一件作品的成本,高者可以达到100万至200万美元。
百万美元将归何处?
对于为何将奖金刚好设置为100万美元,池田肇告诉记者,其实之前也有了解过艺术奖项的平均奖金水平,但设立野村艺术奖不是为了与其他奖项攀比。“做这个奖的初衷,是来自我们公司的格言:挑战精神。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有许多人有这样的精神,所以如果他们在实现创想的过程中,遇到了任何资金上的限制,我们希望能提供帮助。对于实现有挑战的项目而言,我们认为100万美元是一个合适的数目。”
一家来自日本的企业,设立了业内最高额的奖项,却选择将首届大奖放在中国颁发,背后自有其逻辑。去年4月28日,《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允许外资券商控股合资券商,并且年底前不再对合资券商业务范围设限,随后5月8日,野村证券申请成立控股合资券商获证券会正式接收。今年3月,野村成为首批获准成立控股证券公司的外资机构。目前合资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正在筹备开业。
池田肇表示,通过在上海颁奖,野村希望向中国乃至亚洲展示自己的挑战精神。他反复提到的“挑战精神”是野村艺术奖的关键词,据其透露,野村控股并不会干预评选,但会将两个基本原则传达给评审团,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艺术家和野村一样有挑战精神,此外还希望获奖名单能展现出尽可能的多样性。
评审团由不同身份的全球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包括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兼总策展人郑道炼、罗伯特·劳申伯格基金会执行总监凯西·哈尔布莱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英国艺术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斯·塞罗塔、Art Agency, Partners (AAP) 创始人及负责人、苏富比艺术分部主席艾伦·舒瓦兹曼。最近已故的独立策展人、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奥奎·恩维佐曾作为评审团一员,在生前完成了相关评审工作。
凯西·哈尔布莱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谨慎地使用“这位艺术家”来指代大奖获得者,没有透露任何性别或其他方面的信息。
在记者问到,大奖是否会更有可能花落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时,凯西表示这的确是种合理的猜测,因为比如绘画也确实不会有那么高的开销,但她也表示,媒介不是限制。
该奖不接受艺术家申请,评审团是基于自己对艺术行业的了解,根据艺术家们的过往作品,来判断其是否会有可能做出一些创举性的、有挑战的创作。
尽管高额奖金不是设立此奖的目的,但难以避免的,高奖金已成为野村艺术奖的一个标签。事实上,艺术赞助发展到今天,已拥有较为丰富的形式,各类艺术奖项也在奖金之外,发展出更多帮扶艺术家的方式。不过,池田肇表示,野村艺术奖刚刚成立,需要平稳发展,目前最主要的还是把奖项本身办好,但也不排除未来会和基金会及其他奖项等合作。(编辑 董明洁 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