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花森安治: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原创 津野海太郎 WeLens


二战后,日本杂志《生活手帖》创刊,旨在分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杂志不刊登广告,只靠内容支撑,并开创了“商品测评”的先例。



杂志的编辑部将“守护生活”当作目标。花森安治曾说,“从1号到100号,无论哪一期,我都亲自参与采访、拍摄、撰写原稿、排版、绘制插图、校对,这是作为编辑的我最大的存在价值,既是一种乐趣也是我的骄傲。“



1952年,花森安治在生活手帖社位于东麻布的工作室。


1978年1月12日,他校对完编辑生涯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人的手》,准备离开工作室。到了玄关,他转身向编辑们说:“谢谢大家。”两日后,他因心肌梗而离世。


正如他所言:“我希望自己当编辑一生,到临死那一刻为止。在此之前,都能坚持采访、拍摄、撰文,并让校对的红笔弄脏我的手。”


同在文化行业工作的津野海太郎,多年前曾与花森有一面之缘,那次相遇为他写出《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花森安治传》一书埋下伏笔。在此书的序言里,津野回忆起他与花森的相遇,追溯了花森与《生活手帖》最初的故事。



《生活手帖》第1世纪1号(1948年9月)


《生活手贴》诞生的街


文:津野海太郎,翻译:毛叶枫


文章略有删减


我与花森安治不曾有过会面。只是在很久以前,我曾在街上偶然见过一次他的身影。


1957年5月15日,英国在南太平洋的英属圣诞岛(现属基里巴斯共和国)上进行了本国首次的氢弹试验。在那之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匆忙组织抗议游行。在英国大使馆正门前,刚刚成为大学生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了和其他人一起喊口号。


游行队伍来到内堀大街,我们慢吞吞地向解散地点土桥行进时,身旁一个面生的学生低声对我说:“喂,那不是花森安治吗?”


那个男人有着像武士蟹一样宽宽的下巴,面容威严,眼神十分有力,可发型却像随处可见的中年妇女留的娃娃头,甚至像是特意烫过。这便是那位主编——来自《生活手帖》的花森安治。



花森安治


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目不转睛地斜眼盯着十字路口的短发男人。他留意到了这一点,若无其事地转开视线,向身旁的男人说了一句什么……


这一瞬的记忆,给了此刻正开始写《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的我一些隐秘的自信。年轻时,我确实目睹过那位花森安治——这样的自信。


他离世已有足足三十年,即便是对我来说,他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半由传说构成的人物。他不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是现代日本所催生的最具独创性的编辑。他为什么能保持如此之高的独创性呢?我非常希望能一窥其中的奥秘。



《生活手帖》第1世纪11号(1951年1月)



《生活手帖》第1世纪41号(1957年9月)


百万销量杂志的缘起


直到1978年六十六岁急逝,花森安治一直在《生活手帖》这一堡垒中固守着主编的位置。


他在30年里毫不厌倦地做着同一本杂志,基本上坚持着同样的风格,手握堪比独裁者的权力,用权威支配着自己的城寨。但他并不是一个独裁的管理者,而是一个超凡卓越的团队成员兼经理人。



编辑们在为《生活手帖》第1世纪46号(1958年9月)拍摄图片



《生活手帖》第1世纪46号(1958年9月)


每一期,他除了要撰写大部分的文章和宣传文案之外,还要独自完成插画、花体字、排版、照片拍摄、报纸广告和电车内悬挂的广告,以及从策划到执行的编辑工作,并且是用其他人绝对无法模仿的、极富个性的方式完成。假如要形容他的话,那就是杂志编辑中达·芬奇式的万能型人才。


可是,花森安治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当上了发行量破百万的杂志的大主编。


《生活手帖》这本杂志其实诞生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最初想到这个点子的人并不是花森安治,而是他碰巧结识的一位名叫大桥镇子的女性。在这位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女性的提议下,出版面向女性的生活杂志这一想法才在花森的脑海里牢牢地扎了根。


当时,事业不顺的花森受到了曾经的同窗好友、《日本读书新闻》的主编田所太郎的邀请,得以为这则报刊绘制插画。


起初,花森安治不过是一个出入编辑部的半吊子“插画家”。“在那幼稚和拙劣中,有着专业人士身上不具备的新感觉”,这虽是事实,可光靠这些,总有一天他会“没成大器就消失了”。这样的男人被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大桥镇子注意到,“对他来说是好运的开始”。


“(大桥镇子)在战争期间便是《读书新闻》编辑部的一员,是公认的全能型女性——不光是在工作上,就连在日常各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上也如此能干,这样的人极其少见。即使在物资逐渐稀缺、各方面都不充裕的战争期间,无论是砂糖还是火车票,只要拜托大桥镇子,任何东西她都能搞到手。……她这种超乎寻常的才能不知道帮了我们多大的忙。”(《妖怪数学家:花森安治》)



大桥镇子


年轻的大桥镇子是一个拥有非凡行动力的人。当时,她这样向田所咨询:


我感觉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为此也想了很多。可是我是一个经历战争的女学生,没怎么念书,什么都不懂。如果去查一查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我想知道的事,再拿去出版的话,我觉得,那些比我大五岁,或者小五岁,加起来年龄跨度是十岁的读者们,都会愿意看的。我想为这些女性制作出版物,您觉得怎么样?


田所收到咨询后向她推荐道:“这样的话,你不如和编辑部的花森安治谈谈,他在这方面更有能力。”


因为花森“长得有点吓人,有种不好接近的感觉”,大桥一直对其敬而远之。不过在听到田所的推荐之后,大桥当天就大胆地向花森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同时,她向花森诉说了自己的经历——10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手抚养三个女儿,不惜变卖衣物和首饰来供养孩子们上学。她坦言想要出版一本面向女性同胞的杂志,并且“报答母亲”。





《生活手帖》第1世纪60号(1961年7月),在做吸尘器的商品测评时使用的板上开孔,插入伞柄,然后拍下照片。花森安治来回调换不同颜色的伞,反复开闭,以观察效果。



《生活手帖》第2世纪40号(1976年2月)


花森听后,感慨道:“让我也一起来敬孝心吧。”他同时表示:


这次的战争,女性没有责任。即便是这样,女性却吃尽了苦头。我希望能避免战争再次发生。如果女性都能幸福,如果人人都拥有温暖的家庭,如果每个人都能关照好自己的生活,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了。所以,就让我为这项事业出一份力吧。(《〈生活手帖〉与半个世纪》)


很快就到了新的一年,大桥辞掉了日本读书新闻社的工作,与两个妹妹晴子和芳子一起,按照花森的忠告,开始为成立新公司做准备。


以下是我的推测:早期的生活手帖社,恐怕是一个家族出版社。花森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大桥家的家族生意,投入的感情越来越多。不仅是助一臂之力,他开始把这里作为自己战后再次出发的起点,最终从之前一直筹备的广告公司中抽身,立下了从事出版的决心。



《生活手帖》第2世纪44号(1976年10月)



《生活手帖》第2世纪45号(1976年12月)



《生活手帖》第2世纪53号(1978年4月),花森安治生前最后一期杂志的封面图。他对编辑说:“万一我发生什么事,这幅画就拿去用。”


未被烧毁的街道一角


1946年春天,花森安治与大桥家的三姐妹在日吉大楼的一个房间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出版社,社名叫做“衣裳研究所”。在这里发行了好几本Style Book(与其说是杂志,更接近单薄的小册子)。两年后,他们把社名改为生活手帖社,以大桥为社长、花森为主编,创办了《美好生活手帖》杂志,也就是后来的《生活手帖》。


银座西八丁目,这条经历了十二年战争的街道,便是这本杂志的诞生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1945年,银座遭到三次猛烈的空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除了奇迹般没有被烧毁的尾张町路口的服部钟表店(现在的和光)以外,大部分建筑都因为五十六架远程轰炸机投下的弹药雨而熊熊燃烧。在这之中,为什么日吉大楼平安无事,没有被烧毁呢?


答案就在画册《银座与战争》中。书中收录了地图《战灾烧失地图》。几乎整个银座都作为烧毁地区被涂成了红色,其中只有七丁目和八丁目仍维持着白色。即使同在银座,不知为什么只有这一带一直到最后都躲过了空袭。各处因为强制疏散而造成了大量的空地,可尽管如此,空中交错飞过的B—29始终没有向这个地区投下大量炸弹和燃烧弹。


“要开出版社的话就要去银座。就从银座出发吧。”花森曾这样说过。那个银座,既不是战争前的摩登都市银座,也不是如今有着索尼大楼和Recruit大楼,正逐渐高层化的银座。实际上,那是不久前被美军的空袭所烧毁,如经历过野火的荒原般惨淡的银座。



《生活手帖》第1世纪21号(1953年9月)


从横跨汐留川的土桥上迈一步就到了新桥。新桥也被破坏殆尽,整条街都被临时搭建的商店、廉价夜总会、场外马券销售点挤得熙熙攘攘,成了黑市。只有这银座的尽头一带还维持着旧时街道的原貌,不过这一带后来也卷入了战后复兴的浪潮。


说到生活手帖社,1953年在麻布狸穴的苏联大使馆旁增设了“生活手帖研究室”,编辑的重心也转移到了那里。在那之后,日吉大楼的房间仍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或许就是那时,花森安治刚刚从社里走出来,在Showboat前的十字路口遇见了我们的游行队伍吧。这一点我无法确定,也并不打算确定。


以灰蒙蒙的街道为背景,两个男人沉默地伫立着—傍晚时分的这幅景象仍留在我遥远的记忆深处。


编辑推荐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是花森安治的个人传记。作者津野海太郎在参考文献,采访花森安治女儿、友人和生活手帖社员工后,尽可能还原花森安治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际遇,讲述这位编辑是如何以一本杂志改变日本人战后日常生活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作者是在《生活手帖》工作六年的员工唐泽平吉。他以职场新人的角度,记录了杂志社的生活与主编花森安治。


花森安治非常严格,他曾将采访稿删到只剩标点,质问编辑“你们为什么会长脑袋,难道是为了戴帽子吗?”有的新人熬不过三天 ,但顶住压力留下来的人都愿意跟他继续干。问及原因,回答道“花森安治是天才”。


《花森安治的手艺》收录花森安治所作153张封面,160余幅手绘、草图,以及现场照片。在担任《生活手帖》主编30年间,花森安治亲手为每一期杂志制作封面、绘制插画、设计版式,一期不落,塑造了《生活手帖》独特的设计美学。


原标题:《花森安治: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阅读原文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近百幅浮世绘藏品在京亮相 全景互动式呈现日本江户风貌
耗时9年,投资133亿,日本商业再出“爆款”
村上隆入驻抖音 分享艺术背后的故事
鸟取县“柯南机场”再添新景 21米艺术墙集合60名角色
鸟取县“柯南机场”再添新景 21米艺术墙集合60名角色
这位日本"艺术鬼才"陷破产危机 被迫中断投资项目
15国21家艺术机构参与 国家大剧院将启线上音乐会
日本导演呼吁拯救艺术影院 请求政府提供支持
日本小山市艺术稻田“以田为卷”绘出《铁臂阿童木》《骑士公主》
日本艺术家Aruta Soup香港首展《REBIRTH》即将开幕
来自日本艺术家Monami Ohno瓦楞纸的艺术再创
日本盆景大师馆在花木大世界“安家”
日本证券巨头入局当代艺术 百万美元帮“圆梦”
见完天皇,特朗普夫人跟安倍夫人一同观看日本传统艺术表演
日本证券巨头入局当代艺术 百万美元帮“圆梦”
去日本到哪里可以看到草间弥生
爆炸就是艺术《BomberLady》日本即将推出
日本:走向审美创造的中小学艺术教育
《宇宙战舰提拉米斯》荣获日本文化厅优秀奖
Boichi《ORIGIN-源型机》获第22届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大奖
2019年央视春晚在日本爆红,日本网友:中国艺术就是人海战术
“梅旋风”席卷日本 百年后余韵犹存
中宇力度与日本文化振兴会达成战略合作
暗黑、扭曲、抽搐:舞踏里的日本情绪与日本精神
日本前卫艺术团体具体派协会成员堀尾贞治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