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作为经合组织原油剩余库容最多的成员国,日本为何不囤油?
最近三个月,原油市场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全球还有多少库容。页岩革命后,美国已经重新成为全球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而受到物流条件的限制出口量又不能完全放开,这使得美国原油更容易胀库。
实际上,在OECD国家中,美国的库容压力是最大的,而且每天都在逼近满罐,特别是WTI期货交割地库欣。OECD国家中剩余库容较多的其实是日本,近在眼前但很容易被忽略。
日本宁减进口不囤油
根据日本通商产业省(METI)刚刚发布的3月份石油统计报告,截至3月底,其原油库存为1217万千升(7655万桶),虽然比2月底的1084万千升(6818万桶)要高很多,但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原油进口也只有去年同期的97.3%。
2月份对日本防疫工作的批评一度很盛,日本国内经济活动量虽然也严重萎缩,但石油消费的下滑速度远不及西方国家。日本原油进口的下降基本和炼厂投料的下降幅度一致,也就是说,日本企业是有能力在国内囤油的,但显然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依然在看着消费在做进口计划。
尽管日本没有出现欧美那样的疫情大爆发,但安倍政府仍计划将紧急状态延长一个月。日本的原油进口总量约为300万桶/天,其中约90%来自中东,70%-80%的供应是长约。普氏能源认为,日本炼厂6月份损失的炼能要达到66.8万桶/天,占总炼能的19%,而现在停运的炼能为33.7万桶/天,炼能损失几乎要加倍。
日本国内已经有炼厂已经或准备削减6月份的原油进口量,普氏能源认为削减幅度为5-15%。这样一来,6月份日本最多可能面临44万桶/天的原油过剩,全月为1300万桶。
看上去,日本宁愿减少进口,也不愿意用国内充足的剩余库容来囤油,这实际上加大了全球原油物流和仓储的压力。反过来,由于没有很快消耗掉剩余库容,日本面对后续原油价格波动,也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到时候,甚至连租出去的油轮,带着原油一起接下来拖回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日本石油储备简史
196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成为原油进口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会导致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被动。与此相对应的是,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汹涌澎湃,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已建立。
1962年,经合组织(OCED)建议成员国建立60天消费的石油战略储备。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以色列大获全胜,但已经埋下了巨大隐患。当时日本对中东的原油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表观需求的2/3,日本政府未雨绸缪在1967年成立了日本石油发展公司(JPDC),旨在大力拓展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举起石油武器,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终于感觉到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紧迫性,日本政府推出了三项重要政策:
一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用于购买原油建立储备,二是日本发展银行为建造储油设施提供政策性贷款,三是允许储油设施加速折旧。
1975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备法》,提出建立至少70天的石油储备。1978年日本石油发展公司更名为日本国家石油公司(JNOC),也就是现在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的前身,专门负责石油储备和设施投资。
在日本的石油储备结构中,商业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而国家储备绝大部分是原油,成品油只占3%不到。如果一旦发生需要释放储备的严重原油供应短缺,第一段将少量释放国家储备,同时放松对商业储备的要求;第二阶段将释放商业储备;第三阶段才是大规模释放国家储备。
国家储备在1998年2月达到峰值的5000万千升,虽然此后开始长期缓慢下降,但仍目前仍接近这一水平,日本政府直接控制的原油储备仍然高达3亿桶。这3亿桶原油的2/3放在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剩下的1/3是租用私营企业库容存放的。
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主要分布在九州和相对地广人稀的东北部。经济总量最大的都圈东京-横滨地区一个都没有,近畿和关东地区全是私人企业拥有的商业储备,除了这一地区土地过于紧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打起仗来这里肯定率先要沦为焦土,战略储备如果放在此地基本派不上用处。
随着日本石油消费的萎缩,这些政府储备就够覆盖120天左右的消费,接近4个月。加上商业储备能够覆盖80天左右,就能覆盖半年的消费。由于炼厂原油加工和进口量的长期下滑,腾出来的库容主要来自商业储备。
海上储油基地
今天中国已经变成首屈一指的基建达人,但在30年前占据这一位置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著名的青函隧道、明石大桥、关西机场都是其代表作。
这些年,中国在沿海地区进行了许多填海工程,比如洋山深水港、浙江石化等,在南海更是扩大了原来的天然岛礁。更早的时候,许多人就提出还可以建造比航母大得多的浮动机场,其实这个概念早就有了,在工程上被称之为超大型浮动结构(VLFP)。
早在1995年,日本就开始研究海上浮动机场,称之为Mega-Float,这和阪神大地震是不无关系的。2000年,其原型在东京湾建成,长1000米宽50米,是全尺寸浮动机场的1/4。虽然浮动机场项目最后没有进行下去,但基于VLFP技术,日本在上五岛(Kamigoto)和白岛(Shirashima)建造了浮动储油设施,而且建成时间甚至还要比浮动机场原型还要早。
日本是地少人多的岛国,而且多地震,在岸上建设大量的原油储罐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海上建设浮动储油设施要更经济。
1981年(昭和5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高峰刚刚过去,日本已经完成了90天的石油储备量。但这些石油储备全都是私人企业控制的,也就是说日本在第一阶段仅靠私人企业就是实现了国家意志,完全够现在老喜欢打着国家战略旗号的某些企业好好学。
当年3月,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设施建成,这就是陆奥-小川原(Mutsu-Ogawara)。这个国家储油设施1978年启动规划,1980年正式动工建造,只用一年时间就得以完工,但由于当时油价依然较高,到1983年油价显著回落后才开始储油。
1981年12月,上五岛被确定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地点,是世界上第一个半永久型海上储油设施。项目于1984年开工建设,1988年9月完成,原油填充于1989年1月完成。当时两伊战争已经结束,正好赶上全球原油供应充沛、价格较低的时期,日元汇率也处于高峰期,建立战略储备的综合成本较低。随着上五岛的填满,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达到了3000万千升。
具体来说,在折岛和柏岛两座临近的小岛之间设置了防波堤,在东面系泊五艘模块化储油驳船,周围是双层防波堤,同时也充当防漏油围栏。
油轮停靠在折岛,然后通过管道将原油转移到储油驳船上。每艘储油驳船长390米、宽97米,吃水27.6米,最大储油量为88万千升。储油驳船其实是九条小储油驳船以九宫格形式拼接而成的,小储油驳船可以分解开,定期就近拖到长崎港进行维护。
单个模块返港维护时,理论上只会临时损失2.2%的库容,实际最大损失不超过20%。即使这样小储油驳船也比VLCC大得多,拖船的马力可想而知。小储油驳船外罩充满海水的双层结构,额外提供了一重防护,进一步预防漏油和火灾。
这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因为当时双壳油轮都没有普及,这是1989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后的结果。如果海上储油安全得不到保证,农林水产省会跳起来造反。日本曾经也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出了好几桩臭名远扬的公害事件,但后来发达了也学乖了。
上五岛浮动储油设施总库容440万千升,折合约3700万桶,按当时的消费,一举将日本的石油储备提升了7天,也就是整整一周。但这还不能满足日本的石油安全需求,很快第二个设施也开始规划和建设。
白岛国家储油基地位于九州福冈附近,于1996年8月完成,库容560万千升,折合4700万桶。其设计和上五岛国家储油基地大同小异,包括放波堤/阻油隔栏、超级油轮码头等附属设施,但是将模块化储油驳船数量,从5条增加到8条。
白岛也是日本十个国家储油基地中最后建成的,标志着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日本两个浮动储油设施合计提供了8400万桶的库容,比库欣现在的规模还大,比同期库欣的规模要更大。
免费存油换储备
我们同样不能小看日本的布局,日本在中东下的本很大,从基建工程到炼化项目等,和沙特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能源合作。相比中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日本长期是沙特原油的最大买家。1991年海湾战争后,日本曾经派出扫雷舰,参与清理波斯湾水雷的工作,开了战后日本海外用兵的先例,这背后就是日本与海湾合作组织(简称海合会)的合作。
2011年2月,日本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允许其在冲绳宇流麻市(Uruma)免费储存原油,后来该协议又续签和增量,目前是139万千升(820万桶)。这项协议每三年一续签,上一次续签正好是2019年底,正好赶上了这次原油过剩。
日本和和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公司(ADNOC)也有类似协议,允许其在鹿儿岛喜入町(Kiire)免费储存100万千升(629万桶)原油。两项相加,免费储油额度接近了1500万桶,大约相当于10条VLCC的量。
沙特和阿联酋这两大中东油霸,实际将日本作为了东北亚地区的储运分拨中心,也服务中国和韩国。日本的这些原油储罐早在20多年前就造好了,现在空出来正好做顺水人情。当然,日本也是无利不起早的,由于协议的日方主体日本油气和金属国家公司(JOGMEC)属于国有性质,日本在紧急情况下会优先要求石油储备,也可以大大节约日本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