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10月27日电(记者钱铮)植物通过分布于细胞膜的免疫受体来识别病原菌,从而感知病原菌入侵,但有的病原菌能通过向植物细胞注入效应因子来躲避免疫受体,进而感染植物细胞。日本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团队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这一机制的“巧妙”之处,有助研究人员找到更好方式来提高植株抗病原菌感染能力。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是一种高致病性细菌,其效应因子HopF2Pto具备强效活性,能抑制免疫受体诱导的防御应答,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植物拟南芥进行实验,寻找与植物细胞膜上的免疫受体形成复合物的因子。研究团队发现了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激酶QSK1,还发现这种蛋白质可使植物的免疫受体功能下降。 进一步研究发现,QSK1能使植物某些免疫受体的量减少,而HopF2Pto一旦与QSK1相结合,就会在植物细胞内稳定下来,并使免疫受体的量急剧减少。转录组测序结果还显示,HopF2Pto还会使能增强免疫反应的植物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转录量急剧减少。 综合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发现,HopF2Pto利用QSK1令植物的免疫受体、植物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量减少,使植物丧失感知感染的能力,从而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并入侵细胞。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学术杂志《植物细胞》上。研究人员表示,拟南芥有3个QSK1的同源基因,如果能培育出同源基因多重缺失的突变体,就有望提高植株的抗病原菌感染能力。 |
日本研究人员新发现为提高植株抗病原菌感染能力提供线索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法院裁定解散原“统一教会”
日本感染性胃肠炎病例数连续6周创同期新高
日本全面取消女警裙装制服
外交部: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是日方必须履行的严肃政治承诺和国际法义务
日本多地发生山火 已对超2700人发出避难指示
日本财相称日本尚未战胜通缩
日媒:大阪通过一项防止老年人遭遇电诈条例,规定严禁老人在ATM机前打电话
美关税政策或致日本粗钢产量下降数百万吨
日本新设“统合作战司令部”引发违宪争议
日本研究发现:母体脂肪组织中一种受体可调节胎儿糖代谢
中国家电品牌在日本受青睐
中日女子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首次正式合作
日本一座核电站重启
东京股市涨跌不一
日本央行维持现行利率水平
日本银发人才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为抑制米价“狂奔” 日本政府正式投放储备米
日本首次进行商用核反应堆拆除作业
东京股市继续上扬
日本一住宅区发生火灾 已致多人死伤
东京股市继续反弹
日本完成“飞行基站”与地面通信实验
日本陆上自卫队一军官因训练事故死亡
日本开发出新型蓄电池 有望推动贫铀再利用
中国抗战主题图书亮相伦敦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