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2004年开始对全部国立大学进行了法人制度的改革,让各大学从吃“皇粮”的行政机构转型为市场化的运营法人。目前,改革已经完成了第一期的中期计划,2010年进入第二阶段。那么,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改革到底是什么?给日本各高校带来了哪些实质性影响?
东京大学校园
从学者治校到市场化经营
“改革前,大学的人事制度僵硬,教职员工竞争意识薄弱,大学运营几乎不接受外部监督,管理层缺乏经营理念。”作为法人化改革的推进派,前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指出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
近年来,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恶化,已无法给高校提供更多的支援。而高校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主管教育的部门文部科学省(简称文部省)决定实施改革,放开高校的行政自由度,促进民间企业的智慧更好地与高校管理相融合。
第一期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闪耀个性的大学”,包括在各高校成立以董事会、教育研究评议会、经营协议会为核心的自主自律的经营体制;让民间企业和个人等校外人士参与大学经营管理;建立非公务员的人事制度;成立第三方机构进行高度透明的改革评估制度。这些内容都被纳入到了2003年颁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中。
改革之后,大学在经费支配上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各大学纷纷敞开校门,广纳民间资金。比如京都大学(简称京大)就新设了产学联合本部,对该校研究成果如IPS人工万能细胞等4个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经营,专利收入按比例返还给研究者和所在机构。
该校还设立了产学联合推进室,积极应对各企业发出的合作请求。一个是校方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另一个是企业方带着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校方相关研究人员展开自由讨论。京大分别与松下电器、夏普、日本电信电话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框架。仅2007年,京大与企业联合进行的共同研究就达22件、有偿咨询10件。此外,在产学联合的国际化道路上,京大也加快了步伐,与英法德等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在去年2月开设了产学联合欧洲事务所,在日欧产业界起到了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大学还积极“引进来”。《国立大学法人法》规定,新成立的经营协议会的董事一半以上要由校外的经营专业人士担任。很多大学纷纷聘请企业经营者、市长、媒体人士等专家。大批校外经营人士入主大学经营层,给校园带来了新的空气。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