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曾出现过三次劳动力短缺,分别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劳动力短缺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劳动力短缺越来越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瓶颈”,也加剧了日本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脆弱性。
文章中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既是供给的主要来源,又是需求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互相联系的,经济发展是引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劳动力短缺又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不断减少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此前提下,劳动力需求稍有增加,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会凸显。可以说,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日本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峻,劳动力短缺日益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国经济的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上“量”的扩大,更要求经济和社会结构上“质”的提升。因此,本文拟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两方面着手,分析劳动力短缺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力短缺
衡量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主要是通过有效求人倍率的两种表现形式来实现的。第一种情况,有效求人倍率大于1,说明实际招工人数多于求职者人数,劳动力供给不足。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效求人倍率一路上升并超过1;在泡沫经济时期,有效求人倍率在1988—1991年均大于1,分别是1.01、1.25、1.40、1.40。由此可以判断,在这两个时期,日本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
第二种情况,尽管在有些年份有效求人倍率小于1,但是如果连续四年不间断地呈现递增态势,即表示即将迎来有效求人倍率大于1的劳动力短缺局面。纵观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共出现过四次这样的情形,分别是1965—1970年的五年间上升0.7%(年均0.15%)、1986—1990年的四年间上升0.78%(年均0.20%)、2002—2006年的四年间上升0.52%(年均0.13%)、2009—2015年的六年间上升0.73%(年均0.12%)。其中,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呈现出随经济景气的变化而变化的波动状态。所谓劳动力短缺的波动,即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在经济状况好的时间段呈供不应求之势,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间段劳动力短缺隐性化并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态。
随着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总人口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5年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日本的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在数量上逐年减少已经成为难以改变的现实状态。但是,劳动力人口减少并不能直接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受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劳动力供给又主要受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劳动力人口减少体现为劳动力供给的不足,经济发展状况则决定了劳动力需求。因此,劳动力短缺问题必须嵌入经济发展当中进行研究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来考察日本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发现,日本的劳动力短缺主要出现在三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泡沫经济时期(1987—1991年)以及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2年至今)。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增加,但劳动力参与率不足,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劳动力需求极其旺盛,因而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在泡沫经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以“1.57冲击”为代表,日本的少子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同时,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产生了劳动力短缺。而在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实质性减少使日本进入人口减少型社会,劳动力供给也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此时的劳动力短缺越来越转变为“人口减少型”短缺,即自然性短缺。加之经济逐渐好转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短缺在双重“压力”下日益严重。
劳动力短缺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短缺包括社会性短缺和自然性短缺,社会性短缺是指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对于人口流出地来说),自然性短缺则是指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就会从社会性短缺逐渐转向自然性短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劳动力短缺主要以劳动力流动引起的社会性短缺为主,随着少子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泡沫经济时期以及经济长期低迷时期的劳动力短缺主要以劳动力规模缩小的自然性短缺为主。
劳动力短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后又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兼具“量”与“质”的概念,在“量”的方面体现为经济增长。“质”的方面则要求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首先,利用增长核算模型分析日本劳动力短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以发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劳动力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变化对各个时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参与率较低,并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保持着正面影响,只是程度相对较低。泡沫经济时期,劳动力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虽有所增加,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急剧增强,成为拉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分析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泡沫经济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转移带来的,表现为正负面影响并存。其中,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短缺加剧了区域结构不均衡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而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使区域结构向“东京单极化”发展、就业结构开始“软化”等特点。在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面影响,因为在这一时期,劳动力短缺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基础上,与劳动力需求增加“相遇”,在双重原因的影响下,劳动力短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多是负面的,主要体现为劳动力短缺使城市圈与地方圈区域结构差异化继续发展、经济社会结构脆弱化以及财政收支结构难以为继。
日本面对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采取了相应措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劳动力问题初步显现,一系列相关措施处于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这个时期,日本针对劳动力短缺,主要采取发展科技以节省劳动力、以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为目的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等措施,完善就业管理制度等,但是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涉及扩大女性就业的相关措施。在泡沫经济时期,应对劳动力短缺的相关措施进一步丰富,但仍以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为主,开始着眼于提高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增加了扩大女性就业的相关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促进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针对扩大女性和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措施,主要是从福利政策、人权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同时继续深化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科技发展来缩小劳动力需求。在经济长期低迷时期,随着少子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应对措施主要是以全民参与社会劳动为目标,以提高女性劳动力就业比例为重点。针对扩大女性就业的措施在这个时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被定位为提高企业活力的经营战略和搞活经济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
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对待劳动力短缺问题要以辩证的态度去审视,劳动力的社会性短缺与自然性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在当今的背景下,劳动力短缺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但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也曾产生过正面效应,这种作用在以社会性短缺为主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的短缺促使劳动力在区域间以及不同行业和产业间合理流动,促进和改善了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产业和就业结构。正如经济学家配第所论述的,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做出的流动使区域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也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由社会性短缺为主逐渐转向自然性短缺为主,这时,其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并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其次,以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日益增强为契机,日本对劳动力短缺的应对措施有“继承”也有“发展”。“继承”的是以扩大劳动力供给和减少劳动力需求为主要指导思想和方式,“发展”的是在具体方式上更为扩展深入。简言之,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相关措施从长远来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降低劳动力需求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再提高,更应该体现在“人力”与“机器”的良性循环上。作为以技术的深化来解放“人力”的后果,除了解放一批劳动力以外,还可能带来一批劳动力的失业。因此,更要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以人力的智慧来控制技术创造的设备。目前,日本正在致力于无人化操作机器等尖端技术和设备的开发,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思想既是在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探索,是解决方式上的一种新转变,同时也是日本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将科技成果贯彻到经济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当中的一个缩影。这也正是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为契机所带来的收获,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继续深入挖掘。
最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将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中国目前面临的更多是劳动力社会性短缺问题,根据日本的经验,这个时期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劳动力短缺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短缺将向自然性短缺转化,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即提出“放开二胎”的政策,从长期来讲,这是对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未雨绸缪”,从短期来看,这也反映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以“提高劳动力供给”作为应对之策。中国在面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时,也要将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促发展”为目标去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2017年中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劳动力作为“供给侧”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正是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崔健、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肖美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