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将公布新年号。自1989年来已使用了31年的年号“平成”将在4月30日随着明仁天皇的退位完成其历史使命。来自2000多年前的中国年号制度仍在21世纪的日本以具有日本特色的表现形式延续,也可算得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奇观,从中也可窥见日本文化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森岛通夫写了一本书,题为《日本为什么成功》,将日本的成功归结为“日本思想道德+西方科学技术”。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日本文化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行不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不难发现,包括语言在内,“舶来品”和“土特产”的共存,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方面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则从中国引进了“实录”记录皇帝言行的做法,使人们能够通过《明治天皇实录》《大正天皇实录》《昭和天皇实录》,了解天皇的日常生活。如今是否会继续编纂《平成天皇实录》,目前尚未确定。
除此之外,日本文化的这一特征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本土”的年号与“舶来”的公元纪年并行的纪年方式。年号虽然也是从中国“舶来”的,但落地日本至今已1000多年,年号的制定、使用和改换早已深深染上日本特色。而年号之所以在日本沿用至今,似乎也能说明,日本文化不仅本土与外来并行,而且也是传统与现代融合。
“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
历史上的“东亚秩序”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册封体制”,二是“朝贡贸易”。例如,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国王是由中国皇帝册封的。国王的正室也只能称“妃”,不能称“后”。另一方面,朝鲜长期和中国保持朝贡贸易关系。朝贡贸易的关键是“朝贡”而非“贸易”,强调的是两者的政治关系。
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不同。除了日本室町幕府初代将军足利尊氏,曾接受明成祖朱棣册封“日本国国王”并接受印玺外,日本统治者从未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16世纪末,明朝万历皇帝也曾欲“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国王”,遣使臣送去册封诏书。另外,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中日之间历时约一个世纪的“勘合贸易”,也并不属于“朝贡贸易”。
但是,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则是不争事实。“汉字文化圈”有四大要素:一是汉字,二是儒教,三是佛教,四是律令制。
日本自创的文字曰“假名”,“假”意为“借”,“名”意为“字”。“假名”是相对于“真名”即汉字而言的。日本的儒教传自中国,但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所言,“日本的儒教和原来的儒教有天壤之别”。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但正如美国学者克雷格(A.M.Craig)所言,“佛教并没有作为一种完全形成的体系进入日本。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变化,作为一股股潮流,对日本构成持续不断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佛教一有新的宗派形成,随后就被传至日本。然而,日本奈良时代形成了奉鉴真为始祖的律宗等“南都六宗”。平安时代形成了以空海为始祖的真言宗和以最澄为始祖的天台宗。也就是说,传自中国的佛教,开始在日本有了自己的宗祖。镰仓时代,日本兴起了包括独创而非传自中国的日莲宗和净土真宗等五个宗。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文化要素传到日本,都会“变异”。律令制传到日本,最明显的嬗变,就是日本不仅没有吸收作为律令制两大要素的科举制和宦官制,而且日本天皇没有“改朝”,只有“换代”。即便换代,也和中国迥然有异。
明治以前天皇有几个年号?
中国无论改朝还是换代,除了个别特例,都要“改正朔,易服饰”。根据对考古文物的分析,中国服饰制在周代已趋于完善。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 中国的服饰制遵循阴阳五行说:商朝是金德,“金气胜木,色尚白”;周文王当朝,“火气胜金,色尚赤”;秦朝属水德,崇尚黑色。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历时两千多年的服饰制才寿终正寝。但是日本不仅没有服饰制,而且从古至今主要推崇三种颜色:黑、白、红。
改正朔,“正”意为“正月”,“朔”意为“初一”。在中国,新皇帝登基后往往要“定制改元”,改正朔,也就是“改元”,即宣布新时代的开始。“元号”也称“年号”。日本新天皇登基改元,学自中国。
根据通行的说法,日本“元号制”的设立,始于645年“大化改新”。中日媒体都如此解释。所谓“大化改新”,即孝德天皇“改元大化”并推行一系列改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共同社2017年1月12日刊登的报道是这样表述的:“据称日本在公元七世纪中叶首次使用‘大化’年号”。所谓“据称”即并未确定。
事实上,当今日本史学家经过考证,对645年日本是否真的已开始使用“大化”作为年号,提出质疑。他们的理由是,唯一有“大化”年号记载的,是《帝王编年纪》中引用的“宇治桥断碑文”,其余所有文书、木简、金石文均记载,日本首个正式使用年号是“大宝元年”,即701年。在此之前均采用干支纪年。因此,“宇治桥断碑文”很可能是后世伪作。
在日本古代,年号多次中断。例如,孝德天皇650年改元“白雉”。654年孝德天皇驾崩后,年号中断了整整32年。天武天皇673年至686年在位,自登基后直至686年7月才定年号为“朱雀”,该年号仅使用了3个月,天武天皇就驾崩了。之后又经历15年的“年号空白期”。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古代,何时“改元”很不确定。查阅历史即可发现,一是新天皇登基后,经常沿用先天皇的年号,从而出现两个天皇共有同样年号。也就是说,经常出现一任天皇只有“半个年号”。例如,光仁天皇驾崩后,他的年号 “天应”为继位的桓武天皇沿用。后来,桓武天皇改年号“大同”,这个年号又为继位的平城天皇沿用。公元810年是日本的“弘仁”年,该年号既是嵯峨天皇的年号,也是淳和天皇的年号。这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皇帝自使用年号开始,每个皇帝都有自己专属的年号。
二是天皇在位时多次改元,形成一任天皇有几个年号。例如,1233年至1239年在位的西条天皇,有天福、天例、嘉祯、历仁、延应共5个年号。改元号最频繁的是江户时代末期在位的孝明天皇,即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1844年至1867年在位,有弘化、嘉永、安政、万延、文久、元治、庆应共7个年号。这倒与中国明清时代之前差不多,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喜欢改元的皇帝,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属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了,她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18个年号。
年号更迭的主要原因和规定
明治以前,天皇为何要在任内改年号甚至频繁改年号内呢?概括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天降祥瑞”,尽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较鲜见。例如,公元650年,有人在穴户国发现了一只白雉,呈献朝廷。孝德天皇问僧侣是吉是凶?僧侣深谙帝王喜听好话之理,答称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孝德天皇敕令改元“白雉”(又称“白凤”)。
二是希望祛灾避祸,这是改年号的主要原因。例如,天保十五年(1844年)5月,江户城发生大火。当年9月2日,朝廷根据式部大辅菅原为定推荐的《书经》“二公弘化,寅亮田地”一句,改元“弘化”。1854年11月,不仅因“佩里叩关”(编注:即指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要求德川幕府开埠之事),外患步步进逼,而且禁里(皇居)御门发生火灾。为祛外患困扰,祈国泰民安,朝廷根据《群书治要》卷38“庶民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矣”,宣布改元“安政”。安政七年(1860年)3月初,由于发生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刺杀的“樱田门外之变”,日本再度取义《后汉书·马融传》“丰千亿之子孙,历万岁而永延”,改元“万延”。但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万延”年仅存在不到半年。翌年2月19日,朝廷取义《后汉书·谢该传》“文武并用,成长文久计”一句,改元“文久”。
1868年,在萨摩藩(鹿儿岛)和长州藩(山口县)为主的倒幕势力支持下,皇权迅速扩张,并最终迫使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即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在面临穷途末路时,审时度势,实行“大政奉还”,将权力交还天皇。明治天皇随后宣布“王政复古”,进而展开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后,改元“明治”。“明治”出自中国古籍《易经·说卦传》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同时,明治天皇规定,“自今以后,一世一元,永为定制。”自此,年号与时代“合二为一”。在此之前,大和、飞鸟、奈良、平安时代,是以天皇所在地作为时代的名称。镰仓、室町、江户时代,则以幕府所在地命名,史称“武家时代”。明治以后,天皇的年号就是时代的名号,并延续至今。天皇因此与时代相始终。如日本著名文学家、头像曾印在一千日元上的夏目漱石,在他的著名小说《心》里面写到,“明治天皇驾崩了。明治时代始于天皇,也终于天皇。”
二战以后“年号制”的巩固
二战以前,年号是根据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同年颁布、并与宪法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皇室典范》第12条规定的:“即位后,立年号,一代之内不再更改,遵从明治元年之定制”。1909年又颁布《登极令》,规定“天皇即位后立即更改年号。在咨询枢密顾问后,敕定年号”,并“以诏书形式公布年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皇帝“晏驾”第二年更改年号,日本则是在天皇“大行”后立刻变更年号。因而皇位发生更替的那一年会出现两个年号。例如,1989年既是昭和64年,也是平成元年。
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正式实施,《皇室典范》一并翻新并于1949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其中并没有关于年号的规定。1950年,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和众议院和参议院议长提出建议:“废除年号,采用西历”。理由是,年号不仅不合理,没有任何科学意义,而且没有法律依据,有悖于民主主义。 当年,参议院文部委员会审议了由议员提交的“年号废除法案”,但未获通过。
1975年3月18日,参议院内阁委员会围绕年号展开了一场争论。有议员提出,新《皇室法典》已没有关于年号的规定,《登极令》也被废除,年号的法律依据已不复存在。1977年,日本社会党拟议《年号废除法案》,而自民党则主张保留年号。最终,主张保留年号的意见占据主流并成为法律。
1979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年号法》,规定:“一、年号通过政令加以确定。二、年号仅在发生皇位继承情况时变更”。1979年10月又通过了《年号选定程序要点》,即由专家研究并提议;由两个汉字组成但不应是通俗用语;便于读写;从未被用作年号和天皇的谥号等等。同时强调,年号的选定“当顺应国民的理想”。之后,日本政府委托汉学家和儒学家诸桥辙次、安冈正笃、宇野精一,以及日本古代史专家坂本太郎,撰定新的年号。
1983年安冈正笃去世。由于逝者的提案不能使用,故政府又增加了中国史专家贝塚茂树。但是,1987年坂本太郎和贝塚茂树相继去世,日本政府又邀请中国文学专家目加田诚、山本达郎、日本文学专家市本贞次参与该项作业。“平成”就是依据《年号法》和《年号选定程序要点》,由这几位学者撰定、内阁决定的首个年号。
自平安时代(793—1192年)的白河天皇至江户时代(1603—1868年)的光格天皇,日本历史上不乏天皇退位成为“上皇”(若皈依佛门称“法皇”),由皇太子继位的先例,而明仁天皇生前退位,距之前光格天皇生前退位,整整相隔了202年。2016年8月8日下午,明仁天皇在希望生前退位的电视讲话中表示, “处在日新月异的日本和世界之中,日本的皇室如何将传统寓于现代、使之鲜活地融合于社会并满足人们的期待,对此我思考至今。” 即将继位的德仁皇太子曾经表示,他将为皇室带来“新风”(new wind)。他将带来什么“新风”?
2009年11月,德仁皇太子的弟弟文仁亲王和纪子有了儿子悠仁亲王后,NHK进行的民调显示,赞成和反对女性继位的比率分别是77%和14%。德仁会否致力于修改《皇室典范》,使他和雅子妃的掌上明珠敬宫爱子能够继承皇位?是否会赞同取消令人感到不便的“年号”?如若不然,“新风”又如何体现?
作者: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