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李盼盼
2011年,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的打击,使得原本脆弱的日本经济更加不堪一击。2012年,日本经济又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如何有效运用扩大内需政策,把握住关键性的一年,对日本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扩内需成为“救命稻草”
在2010年至2011年度,日本经济受到了内外双重打击: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的工业生产、电力供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日元汇率持续升值,使得日本对外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汇率及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使日本出现31年以来首次贸易逆差,逆差总额高达340亿美元。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前,国内经济一直较为倚重出口。一方面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结构刚性集中,主要集中在汽车和半导体电子等弹性系数较大的产业,其中约一半的汽车产量用于出口。而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占全国所有产业产值的15%,且与钢铁、化工、电子等产业联系紧密,处于制造业的中心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日本经济显然处于过度依赖出口的状态,这就使得日本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稍有风吹草动,日本经济就可能出现“草木皆兵”的情况。也正因此,在当下扩大内需成为挽救日本经济的一根重要“救命稻草”。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日元升值带来的挑战,日本财务省在2011年已经或准备出台4次追加预算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量,从而刺激日本内需的增长。
日本财务省追加预算刺激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2010年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225.8%,发债融资的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主要有两种经济刺激思路:一是通过日本银行购买国债为财政融资。二是推动税制改革来刺激经济增长。在上述两种方案中,通过推动税制改革来获得所需的支出可能最符合日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情况,大地震可以说是给日本政府强力推动税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国内阻力,日本政府做出了两种姿态:一是将救灾、强化社会保障纳入到税制改革中;二是国会议员同意减少自己的薪酬作为配套措施,官员带头为国民起表率作用。
日本的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延续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宽松政策。2010年至2011年日本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低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特别贷款。
为应对日本经济复苏放缓,2010年10月5日,日本银行出台了3项宽松货币措施。2010年10月以来,日本银行又出台了3次资产购买和注资计划。有数据显示,到2011年8月,日本银行共出台了1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以及总额为35万亿日元的注资计划,两者合计50万亿日元。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贷款措施,这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后出台的措施,主要是向灾区的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期限为1年,利率为0.1%。
攥住扩内需的“钥匙”了吗?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目前来看,日本经济已显露复苏迹象。无论是从企业破产数量看,还是从企业景气情况看,日本经济都已经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最低谷,同时也走出了大地震给经济复苏带来的阴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经济黄皮书显示,在大地震之前的2011年2月,日本企业景气指数(一致指数)和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6.8和46.6,到2011年6月和7月,日本企业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并超过地震之前的水平,分别为109.3和109.0。同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43.1和47.1,分别为震前的92.5%和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