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海报
参考消息网3月30日报道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简称《环太平洋2》)的故事发生在上一部的十年后,电影在黑人青年杰克的旁白中开篇:他的父亲曾是“环太平洋军防部队”的总指挥官,驾驶机甲轰炸海底的次元门,与怪兽同归于尽。“虫洞被炸平了,我们过了十年的太平日子。”父亲为了拯救人类壮烈牺牲,而杰克住在怪兽残骸上盖起的豪宅里开泳池趴,靠偷窃变卖废置机甲的零件得过且过,躺在父辈的丰功伟业上不思进取。
怪兽不再来了,机甲闲置已久渐生锈。老一代的驾驶员已经退役,年轻的学员焦虑而茫然。
年轻人躺在父辈的功业上不思进取
此时,中国的邵氏公司研发出了无人机甲,这种机甲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训练驾驶员,“只需要远程连接,就可以在全世界操控机甲”。景甜饰演的女总裁邵丽雯信心十足地宣称这种机甲“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一旦获得国际委员会批准,马上全球部署……
影片中出现的“中国邵氏集团女总裁”
从日本到美国的“机甲文化”
在斯蒂文·S·迪奈特导演《环太平洋2》之前的2013年,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环太平洋》在银幕上放映,人类英雄驾驶巨大机甲,在大洋与城市中与怪兽搏斗。孩提时代就沉迷于日本动漫的中国年轻观众,看到这一幕无法不心潮澎湃。片中的机甲就事无巨细地展现了机械科技,从神经连接的操控方式到涡轮引擎,以及机甲的液压驱动全都有章可循,这也是看机甲电影的乐趣之一。
其实,《环太平洋》背后有整个“机甲文化”作为支撑,导演托罗本人是个热爱日本动漫的资深御宅族,恐怖怪兽与机甲战士早就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回溯日本机甲动画历史,以1972年首播的动画《魔神Z》为开端,日本动漫创作者构思了有人操控的巨大机甲,成为动漫中的固定元素。
而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凭借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将机甲文化推上了新的高峰,自此,机甲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日本,波及大洋彼岸。
《环太平洋2》中的东京之战所致敬的电影是——1979年的《机动战士高达》,被称为“真实系”机甲电影。
1995年的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采用了现代先锋电影的意识流手法,融入了大量哲学和宗教的意象。
其实,机甲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意义:
在二战中,日本本土遭受原子弹袭击,现代化城市变为焦土,没有人比日本人更了解科技至上带来的恶果。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国,在美国的援助下“再现代化”,迅速重建了大型水电站、高压电线、化工厂、新干线等现代科技景观。如果说哥斯拉般的大怪兽象征着“科技之恶”与核爆恐惧,它会再次破坏新兴的城市,那么高达般的机甲就是科技的正面力量——用以驱除象征“科技之恶”的怪兽。
《环太平洋2》中怪兽肆虐城市
机甲文化内涵中颇为重要的一点是,机甲Mecha不同于机器人Robot,机甲是人身体的延伸,是人的力量、智慧、勇敢、情感的外化与扩展,肯定与赞美的是人本身,机甲没有自主意识,只是一件武器和铠甲,而机器人则有“觉醒”的危险。所以,机甲代表的是“人定胜于机器”。
《环太平洋》中,拥有强大武力的高科技机甲是制造视觉奇观的主要来源,但影片的重点却是展现人:驾驶员高贵的人格与勇气,自我牺牲和合作精神。
《环太平洋》中舍生取义的指挥官
第二部像另一部《变形金刚》?
然而,第二部让很多机甲电影迷失望。
影片中的机甲虽然更加眩目,中国功夫、刀、剑、流星锤等十八般武器耍得头头是道,但缺乏细节展示,没有驾驶员与机甲的磨合过程,总让人以为是另一部《变形金刚》。
片中的机甲不再是国家力量与意志的象征,更像是年轻人可以随意改装的私家车。结尾处《功夫》般从天而降的机甲砸死怪兽,显得滑稽儿戏。
不过,片中一群青少年共同驾驶机甲英勇御敌,他们已经肩负起责任,接过父辈的使命,少年与机甲正是日本机甲动漫的标准设定。在全球化时代,影片最终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未来寄托在这群不分国籍、通力合作的年轻人身上。(文/戈弓长)
这群不分国籍、通力合作的年轻人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