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8月17日电(记者邱冰清)“铛、铛、铛……”近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临时展厅入口处,35响和平钟声象征着纪念馆走过的35个春秋。建馆以来,纪念馆共接待观众上亿人次。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了“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
在纪念馆35周年回顾展展厅中,一个纪念馆建成开放时使用的展柜,里面放着《关于同意收集整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和建馆立碑方案的批复》《关于成立“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对纪念馆的新老员工来说,这些是特殊的展品。
“展柜存放着历史文物,而展柜本身也具有历史价值,见证了纪念馆一路走来的历程。”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作为纪念馆“创始人”之一的段月萍看着展览,内心百感交集。“这个展览所在的位置就是以前我们做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地方,地方很小,人很多,很拥挤。现在纪念馆面积扩大了,影响力也扩展到国外了,这是几代纪念馆人的努力,我觉得很自豪。”
纪念馆内大量珍贵文物史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历史。2017年,纪念馆更新展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入口新增了1万多盒个人档案,搜集了来自幸存者等口述资料。步入序厅,墙上1213张肖像照,包括1113名已经离世的幸存者黑白照片,以及100张幸存者彩色照片。展陈中处处重视对微观史的表达。
“95后”凌博建是第一次来纪念馆参观,展厅入口处标注了一个个名字的档案让他印象深刻。“蓝色是幸存者的档案,灰色是第三方证人、日本老兵的档案,黑色是死难者的档案。每个档案背后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是鲜活的历史。”
作为博物馆爱好者,这次的参观体验与以往不同,凌博建直观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残酷。“身处和平年代,很多时候会忘记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回顾历史才知道战争是多么残忍。”
建馆以来,纪念馆共接待观众上亿人次,尤其是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迅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每年都有约800万人来纪念馆参观。“35年来,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我们要给一代代的中国人打牢历史的底色。”张建军说。
纪念馆还在中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办馆理念也越来越国际化,每年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于2017年开办,已为80多个国家、3800多名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将和平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
“纪念馆35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历史的珍爱,以及对未来、对和平的追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成说,纪念馆的历史教育让我们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只有记住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
回顾展展陈中,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赵林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微缩版和平大钟。“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撞响和平大钟,是为提醒参观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只有团结一致才有机会缔造和平”“历史不容忘却,和平定要珍惜”……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写着参观者的真切感悟,表达着对历史的尊重,也记录着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