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关注,
这些各个领域的翘楚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
或为我们带来了
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在众多获奖者国家当中,日本引起大家关注。2001年,日本出台了“ 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都不小。
可从2001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计划进行时间尚未过半,已经完成了超出目标二分之一的数量。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8年获奖的本庶佑是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日本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其中23个为自然科学奖。
毫无疑问,日本人连年斩获诺奖,离不开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家庭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树立孩子的探索意识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说。
从小,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
日本的学校教育就很重视让孩子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而且,除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视以外,日本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支持孩子亲近自然。他们甚至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非常重视孩子的实际锻炼的。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
反观我们中国孩子,能坚持养成的习惯不是阅读,而是玩手机。小至幼儿园,大至大学,玩起手机都是一把好手。而一说起学习,却总是和父母争论不休。
在这里也想和各位家长说声,当你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不要玩手机的时候,请先自省下你是否经常在沙发或床上一副葛优瘫的样子玩着手机。如果答案是“YES”,那就试着放下手中的手机,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吧。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你是个爱阅读爱学习的家长时,你的孩子也绝不会太差。
而那些说自己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的家长,只能说你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教育时间有多少,结果就会是怎样,上天是公平的!
家庭教育: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
相比于日本孩子,中国的孩子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甚至到高中学校住宿,还要每周把换洗衣服带回家给妈妈洗。
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很多家长也会因不舍得孩子吃苦,借助手中权力,或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工作,或为子女的结婚倾家荡产,债台高筑。
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自立、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受到局限,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创造性。这么看来,也似乎能理解为什么日本诺贝尔奖频出,而中国却几乎看不到诺贝尔奖影子。
失败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却总是惊人的相似。说了这么多,相信家长们也都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从关注科学家长观开始吧!数十万家长和你共同前行,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本期编辑:布桃妈
▌内容来源:科学家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