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日本刚刚做了件大事,发射探测器成功撞击小行星,系全球首次

日本深空探测器“隼鸟2号”释放的“金属弹撞击器”于北京时间4月5日10时40分左右,成功撞击小行星“龙宫”表面,其撞击产生的溅射画面于当天下午传回并公布。项目负责人津田雄一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撞击实验很成功,非常有可能已经制造用于后续对小行星内部成分进行采样调查的人工环形山,此举成为全球首次。



(模拟动画:发射金属弹撞击器撞击小行星)



(真实画面:隼鸟2号下午4时才传回的撞击瞬间画面 图丨JAXA)


一不留神,似乎日本低调在太空领域创造了一个“第一”,闷声发了一笔财。不过要看这个第一的含金量么,似乎也并不是特别高。有些人比较敏感:高速飞行的航天探测器成功撞击同样高速飞行的小行星,那最类似的军用技术就是高速高空反导的动能拦截器了,莫非日本悄悄做了什么试验?其实这样的猜测大可不必。虽然天体撞击试验确实和反导动能拦截器有一定相似处,但日本这回,还真就是一次实在的科学试验而已。



(渲染图:隼鸟二号在小行星Ryugu 地表着陆(来自:NASA,via:Cnet))


日方宣布此前研究小组从“隼鸟2号”探测器向小行星表面照射红外线,对其岩石成分进行调查。并发现岩石内部有水成分存在。研究团队之后会对探测器未来带回的岩石样本(主要是撞击后收集的小行星碎块)进行分析,如果小行星上重氢同位素氘与地球上的氢氘比率相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理论可能性会增大。另外研究团队还期待能在样本上发现可以为生命提供生存环境的物质。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和侧重点与军事实在相差太远。更重要的是,即使这样试验十次八次,也远不及一次专用的反导拦截试验有军事价值。



(从模拟动画来看,被撞击的小行星体积很大,撞击难度比打导弹弹头小太多了)


从技术来看,真正拦截弹道导弹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就算不考虑导弹弹头的隐蔽突防技术,默认己方一定可以成功探测到弹头,成功拦截的难度一样很高。由于弹头冲出大气层后的速度很快,且出现了变轨技术。拦截导弹和拦截器不一定需要更快的速度,但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需要比目标更迅速的调整弹道能力才可以加大命中率。



(动能拦截器示意图,多个转向喷口和姿态控制系统说明其操纵对紧急转向/变轨能力极为重视)


换句话说,动能拦截器相当于一个比目标更加善于变轨的弹道导弹弹头。如果成功拦截了一枚具有变轨能力的弹头,其相对速度可能要达到10-20马赫以上。再加上拦截器的尺寸和被拦截弹头也较为相近,要像探测器撞击大得多的小行星那样轻易撞上去是不可能的,这难度比用一枚子弹迎面撞击另一枚子弹还要困难。因此一国动能反导技术的成熟与否,实际也就暗示了该国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强弱(将动能拦截器的技术用于改进弹头变轨和突防能力)。看看最近拿反卫星试验摆谱的南亚某国,用的还是特大号弹头的爆炸杀伤拦截目标,也就可以掂量掂量这试验的含金量有多大了。



( 隼鸟2号“金属弹撞击器”地面试验,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击中并打穿100米前的目标)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隼鸟探测器之谜,52亿公里外小行星采样,返回舱发现人造物
日本宣布获取小行星“龙宫”黑色砂粒状物质
日本航天实力雄厚,为何不赴月球取月土,而发射隼鸟2到小行星?
日本探测器返回的小行星的样品令科学家感到意外
日本宣布获取小行星“龙宫”黑色砂粒状物质
日本隼鸟2号回收舱返回地球
日本成功回收“隼鸟2号”样本舱 内装小行星碎石
日本运载火箭再次升空,两颗卫星成功入轨,航天实力已不容小觑
日探测器“隼鸟2号”将在22万公里高度释放密封舱
日本探测器“隼鸟2号”将于12月6日回归地球
日本“隼鸟”大闹“龙宫”:890万年历史的小行星像块状速溶咖啡粉
“隼鸟2号”拟从“龙宫”地下采集样本
日本探测器再次着陆小行星“龙宫”
日本“隼鸟2号”开始下降 准备再次着陆“龙宫”
日媒:探测器“隼鸟2号”第二次着陆定于7月11日
日媒:“隼鸟2号”因检测到异常中止向小行星下降
日本公布小行星“龙宫”上撞击坑细节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现人造陨石坑
日本公布小行星“龙宫”上撞击坑的更多信息
日本保育园师生遭汽车撞击 两名2岁儿童死亡
日本新动作!在小行星成功引爆5斤炸弹,完全超越中美俄
日本確認探測器發彈在小行星上撞出坑
日本在小行星上打出“撞击坑” 或有助于探明生命起源
日本确认探测器发弹在小行星上撞出坑
日媒:“隼鸟2号”在小行星击出陨石坑,系全球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