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巨头的包围与挤压下,一家中型跨国药企的突围战术,值得中国制药企业学习与借鉴。
台湾人卓永清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日本第二大制药企业——安斯泰来中国区总经理兼董事长时,很吃惊:“本来我再过两年零两个月就满60岁,该退休了。”
在2009年4月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前夕,安斯泰来宣布了这一任命,并决定未来5年内向中国市场输入至少5个新药品种。
事实上,这个人事安排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安斯泰来对中国市场的决心:要知道,在严谨保守的日本公司里,大多数国家和区域总经理的位置上坐的都是日本人,卓是当前在华日资制药企业中唯一的非日籍总经理。
卓永清把制药企业分为三类:跨国巨型制药企业,如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等;在某些专业领域领先的中型药企,安斯泰来就属于这一类;还有就是专门做OTC的企业。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安斯泰来给自己的定位是——全球专业治疗领域领导者。如此定位来自竞争的压力。研发成本的增加,迫使一些制药企业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某个细分的专业领域,而非大众普药。“在众多制药巨鳄的包围下,像我们这样的中型医药企业,必须更加依赖创新,专注特殊领域,才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