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外语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日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大语种”。日语中有大量汉字,读音听起来也不复杂,看上去比英语好学。可又常有人说日语入门简单但越学越难。到底要不要学习日语呢?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久保辉幸为大家解开日语的秘密。
日语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只对比中日英三国语言不够充分,我们加上德语、韩语,比较一下这五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详见表1)
红色部分为动词(的语干),紫色为助动词,绿色为助词。英语、德语、汉语的语序一致,均为主谓宾(SVO)。但是如果加上助动词等,德语的语法就比较特别了,动词跳到句尾,如此看来汉语和英语的语序较之德语更为相近。因此我的德国朋友也说过,日语和韩语中动词放在最后,这对德国人来说意外地容易接受。
表1.英德汉日韩五国语言基本语法结构比较
从上表我们能看出日语和韩语不但语序一致,助词的用法及其位置也非常相似。我们还能很容易地推测出上面韩语的“
”3个字分别对应中文的“中国语”。韩语中也有很多汉字词汇,但只是用注音来表示,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使用汉字的。而汉字在韩语中,与日语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声调。上表中绿色部分的助词起着记号的作用,也就是提示其前面的词汇在语法方面的作用。因此就像“中国語を私は話せます(
)<中文/我/会说>”一样,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倒置,而且意思也没变化(倒置可起到一种强调的效果)。有意思的是,德语和拉丁语等也会通过冠词的变格提示名词在语法上的作用,所以实际上语序可以比较自由地倒置。冠词的变格有些复杂,本文不再赘述,总之与德语、日语、韩语相比,英语及汉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依存于语序。
另外,古汉语的语法比现代汉语更接近于现代英语。比如表示场所、由来、比较对象等的虚字“于”,在古汉语中置于动词之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中,“于”置于“取”这个动词之后。但是如果直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在蓝(草)中提取”,用“在”代替了“于”,位置也移到了动词“提取”之前。在书面语中也会用到“于”,但除了“出于”这样的惯用语,大多还是置于动词前位的。夏目漱石曾经留学伦敦,并在东京大学教授英语。不过其实他十几岁的时候曾经专门学习过古代汉语,或许这时锻炼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后来的英语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吧。
看了久保老师的介绍,大家应该大概了解了日语的语法结构。下期久保老师将为大家讲解日本学校教育中的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