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两项成果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打破日本品种称霸局面
中新网哈尔滨1月9日电 (记者 杨拓)8日,黑龙江省农科院对外发布消息,该院“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和“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两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了解,此次获奖也是中国北疆农业科技成果时隔13年再次在同一年度两项科研成果同时问鼎国家科技类最高奖项。
黑龙江是中国农业大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优势,该省曾连续多年粮食总产量排名中国第一,同时该省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省份。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民众对于健康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黑龙江地区的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中国民众的“新宠”。因此,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开发更为优质的、多元化的特色食品产业,成为该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目标。
图为黑龙江省农科院代表领取获奖证书。黑龙江省农科院提供
据了解,“民猪优异种质特性遗传机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对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进行了构建,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民猪的起源与进化,探索了民猪抗病、抗寒、耐粗饲、高繁殖力和肉质好等特性的遗传机制,建立了适合民猪的扩繁技术,研发了民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和精液冷冻、采精技术,获得的首例克隆民猪是国内首例成体体细胞克隆猪,打破了克隆猪窝产仔数记录。
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张东杰表示,该课题对民猪的耐寒特性开展了很多机理方面的研究,发现民猪会通过微效多基因的方式来抵抗黑龙江省这种寒冷的气候,这一发现一方面有助于改良洋猪不耐寒的特性。“目前,依托该课题,我院已与多家企业联合创立了6大著名商标品牌,支持超百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了养殖场,15家企业近三年累计出栏商品猪80万头,新增销售额近6亿元。”张东杰说道。
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另一项获奖课题“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首次创建了“一早三抗”寒地早粳稻株型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寒地早粳稻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独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同生态区的优质高产多抗寒地早粳稻龙粳31等四个品种,解决了难创高产和稳产的问题,品种覆盖率占适宜区的70%以上,取代了日本品种”空育131”主导我国高寒地区粳稻生产的称霸局面。
该项课题负责人潘国君表示,黑龙江省寒地早粳稻区是世界第一大粳稻区,水稻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50%,然而由于生态条件的特殊性,使得稻用区内存在着生育期短难创高产、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难以稳产、优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日本品种长时间占主导地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创新出优质高产多抗寒地早粳稻“龙粳31“等品种,并创龙粳31连续5年为我国第一大水稻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1692.34万亩,创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该项成果累计推广面积1.37亿亩,新增利润193.44亿元。”潘国君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