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广人在小刘固农场的蔬菜大棚内整理西红柿的挂绳。新华社记者张浩然摄
新华社郑州12月24日电(记者张浩然)“请把我的坟墓准备好,我要死在这里。”这是川崎广人飞回中国、见到李卫说的第一句话。
李卫是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小刘固农场的主人。听到这句话,她被川崎的决心感动了。
小刘固农场位于黄河滩区,附近隆起的黄河大堤不见尽头。
今年72岁的川崎来自农业和渔业较为发达的日本岩手县。目前,他在中国拥有27万的微博粉丝,而在4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300。正是通过微博,不少中国人第一次听说了川崎,并逐渐了解“堆肥”“循环农业”背后的故事。
川崎在大学学的是农业经济,后留学印度尼西亚取得硕士学位。从农业研究所辞职后,他长期在日本一家涉农消费合作社工作。退休后,他于2009年受邀在青岛农业大学工作一年。
在青岛的那一年,他吃惊地发现,中国很多农村的家畜粪便未经处理就被撒到田里,甚至丢弃到河沟,造成污染。此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他终于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地方,决心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白求恩是为了中国的医疗,我是为了中国的农业。”
“最初跟爱人说要来中国工作,她还以为我不爱她了。”川崎广人笑着说。
2013年,67岁的他背着30多公斤的行李开始在中国寻找开启循环农业梦的农场。从甘肃一路东行,知音难觅,直到因朋友介绍来到李卫的农场。
曾是报社记者的李卫,从父亲李敬斋手里接过养猪场后,便试着将其转型为有机农产品种植农场,她的投资不小却老打不开市场。
“我和川崎的想法都是做循环农业,但之前我只知道循环,没想到深加工。但川崎让我把小麦打成面粉、压成面条出售,把我的思路打开了。”李卫说,按照川崎的方法施肥后,农场的小麦长势十分喜人。
川崎愿意扎根在为他雪中送炭的农场,但由于目前堆肥成本高、使用不便,一开始推广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还因生活差异遇到不少难题。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