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芝,可谓家喻户晓,“新时代的东芝”这一广告语曾在国内广为流传,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曾经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而这一昔日的“偶像”,现在被中国企业揽入怀中。
(图片来源:互联网)
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拥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该项股权转让金额约合人民币7.54亿元,预期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谈及此次收购,海信集团方面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目前,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已经进入全球前三,收购后将进一步加速海信电视的国际化进程。
海信集团方面称,海信电视拥有采购和制造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收购后通过与东芝电视共享供应链资源,可以提高东芝电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一叶落知天下秋”,东芝的失落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斥巨资收购当地巨头的新闻屡见不鲜。在亚洲,收购的目标则以东芝、日立、三洋这些曾经的日本家电巨头为主。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曾经赫赫有名的日本品牌家电业务几乎都在由中国企业运营。
媒体分析认为,日系品牌家用电器曾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但辉煌过后的日本制造企业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的大企业病,并且过度崇拜技术、创新节奏放慢,在互联网时代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种种弊端让日企逐渐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有人甚至造假以遮羞。
“可以说,日本在家电领域的竞争力日渐式微,但其仍拥有市场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因此,很多中企希望通过并购的方式迅速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海信的国际化运营程度并非顶尖,按部就班的方式很难打开日本市场及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并购东芝后,海信可借助其产品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本制造”的衰落足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镜鉴,同时,其衰落后留下的市场空间更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奋力追赶的动力。中国企业该如何避免重走日本家电的老路,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悲剧呢?
赵萍对此提出两点建议,首先,要对日本家电企业大公司病及市场反应迟钝的问题引以为戒。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顺势而为,让市场引领企业发展。其次,企业跨国经营要充分理解当地法律法规、行业惯例等因素,努力合规经营,避免产生水土不服现象。只有打造符合当地文化的良好形象,才能够持续良性发展。
可以说,中国家电企业胜在产品运营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上。日本家电虽被收购,但不可否认其产品技术扎实、工艺优良。如何让中国强适应性的思维与日本“工匠精神”相融合?
海信集团方面表示,东芝电视在图像处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海信电视在智能化技术及内容运营服务以及激光电视等新型显示产品和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收购后可以实现双方在电视技术、产品方面的互补提升,同时有利于缩短东芝电视产品上市的周期并降低开发成本。
此外,电视领域目前普遍面临利润率偏低的困境。海信该如何应对?赵萍认为,利润率与行业发展所处阶段直接相关,行业初期,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利润率会比较高,技术领先型企业还可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当某一领域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充分后,企业就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此时,海信通过规模经济扩大盈利是正确的选择。
“但对中企而言,进入利润率偏低的行业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产品利润率都低,若企业在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即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新产品利润,从而拉高企业整体利润率。另外,在高端领先型产品上,企业仍可获得较大利润空间。盈利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息息相关。”赵萍说。
赵萍特别提醒,对于家电行业而言,品牌价值尤为重要。在不完全竞争的成长型市场,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满足,即使是竞争充分的市场,高端品牌形象仍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品牌溢价。(记者 孙允广)
转自:中国贸易报
返回产经网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