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瑞是第一批受邀去日本教球的中国人。
拥有三张球台的“中国卓球”教室,在一家印刷株式会社二楼,属于后者的产业。正门入口处原先有个简易招牌,“3·11”大地震时掉了,没有再挂,塞在杂物背后露出一个角。“我们是大隐于市,声名在外。”孟祥瑞把招牌扯出来给我们看,操着东北腔浓重的普通话,一本正经地调侃。
孟祥瑞“中国卓球”教室的招牌,“3•11”大地震时震掉了,他没有再挂,塞在杂物背后露出一个角
球馆面积不大,一块帘子遮挡的空间就是更衣室,有一种中式武馆的江湖气。墙上挂有数幅体现主人价值信条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诸如马琳、王楠、马龙、福原爱的照片以及与球馆有关的媒体简报。
球馆要求会员们进出都换鞋,教练出门,哪怕只是买个便当,也要换掉运动短裤,这是日本式礼仪。但教球得还依照中国规矩,那些从小烂熟于胸的要诀就刻在最显眼的门梁上——“打球点探、弧线重视、体重移动、リズム作(注意节奏)”,都是些中式日语。他觉得手把手教球最有效,胳膊怎么放,拍子怎么握,先架着你,带到节奏起来了,再放手。
中国人教球细,这是李隽后来发现的,因为国内都那么教,没有比较。日本人的方式是反复练,自己找感觉,不停失误,直到打准,几乎没有章法。中国人则讲究细节,手形,板形,接球部位,“比如说你这个球没打上,你为什么没打上?你怎么着就能打上了”,得一步步拆解。
孟祥瑞准备了一个日历,学员约课,就直接在日期上标记
孟祥瑞教球是有经验的。1989年拿了一次全国冠军之后,没过两年,孔令辉、刘国梁两个留德回国的“秘密武器”一出,孟祥瑞感到自己“好像一个拿傻瓜机的碰上了拿数码单反的,没得打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