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和印尼两国签署铁路合作协议,修建从雅加达至万隆的150公里高速铁路。中国铁路从此走向世界,中国还规划了泛亚铁路、欧亚铁路以及中亚铁路三条战略性高铁线路,甚至考虑建设中俄美加高铁,将高铁网络铺至美国。
高歌猛进的中国高铁值得大书特书。
高铁的世界密码
本报记者周蕾
风雨高铁路
《高铁风云录》是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刚刚采用众筹方式出版。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高铁科普专家。
全书立足科普,以轻松的笔调,讲述世界高铁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风云激荡、恩怨情仇。
1957年日本新干线建成,它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高速铁路可以在4小时内,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日本主要大城市连为一体,加速了人员和物资流通,促进了沿海产业带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1967年,日本超越法国和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实日本新干线所谓的新技术,先后使用了欧美的“动力分散、交流供电、无缝钢轨、无砟轨道、CTC集中调度、交流电传动、空气弹簧、高速转向架、ATC信号技术、摆式列车、流线型车身”等等技术,作了组合改良。
新干线运营初期故障频发,多次半路抛锚,半路断电,没有照明、没有暖气,乘客在寒冷中忍耐几小时。还有列车脱轨事故、车轴断裂、车厢漏水、车门被吹飞等等,这些事件却不为公众所知。高铁之路对任何国家而言注定不轻松。
2010年12月3日,中国产的高速列车创下平均运行时速390公里的世界纪录,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研制它,南车集团调动30多家科研机构、50多家企业、近60名院士、500多名教授、近万名企业研发人员,奋战了三年。
中国高铁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制造者和创造者,在美国、欧盟、俄罗斯、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全面布局,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帮助中国实现了由出口8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到向全世界出口高科技产品的转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已经覆盖了全球近100个国家,未来必将实现更大的突破。
高铁的精神家园
《高铁从这里经过》一书初写于2007年,那时,作者参与“京沪高铁合格供应商”的准备工作。虽说工程还没开工,但供应商得每天奔忙于各种材料产地,精心挑选最好的原料,认真算计物流成本,苦心组建关联单位,期待施工大军早日到来。
高铁对于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作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说道,当人们坐在舒适的车厢里,从古老的北京出发,穿过辽阔的冀中平原,飞越广袤的江淮大地,奔驰在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直抵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可曾想过,这条铁路有一所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的所在并不遥远,一个普通人,亲手把一方砂石凝固在一座桩基内,此生就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条举世闻名的高铁建成,不仅仅是投入多少真金白银,那些为了高铁沉没全部生活的船民,那些为了高铁让出土地和祖坟的农民,那些为了建设高铁背井离乡的工人,那些为了高铁工程做了大量前期准备而被迫出局的供应商,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为了高铁把生命化作“故事”的人,才是高铁诞生的基因。
当一个人的故事与一项宏伟的工程融为一体,不就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吗?
中国模式的光与影
对普通人而言高铁是情怀,对国家而言则可能是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在《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一书中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来依靠的蓝海战略现在正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而以铁路为支撑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可以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开辟一个新方向。作为蓝海战略之外的一个选项,以铁路为基础的陆权战略仍然能与蓝海战略并存,成为中国蓝海战略的一个对冲。
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日前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对中国不会有马上的冲击。因为在近期内尽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表达了兴趣,但这些国家加入这份协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一点非常清晰的是,原来中国所设想的东盟“10+1”和“10+3”等地域经济整合的平台现在出现了一个可替代物。这必然削弱中国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东南亚国家谈判的资本。
中国长期凭借自身经济规模提供的机会吸引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合作,这些国家当然明白它们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但这些经济利益并不能取代它们在国家安全上防范中国与领海之争的需要。当它们利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时机在领海问题采取强硬立场,而且中国无法控制这种对立的时机时必然对中国利益造成直接威胁。这就凸显了中国应该建立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为基础的、与环太平洋经济整合相对冲的战略必要。
关于中国高铁,它是中国模式的产物。能集中如此规模的资源,整合如此大的建设队伍,以如此快的速度建成如此规模的高铁网络,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的体制才能办到。在短短的几年里能把高铁建设到这个地步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中国高铁的建设速度很难被复制。所以,对于和平时期的国家战略而言,高铁才是国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