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拉松这几年也着手“两条腿”发展。去年全运会马拉松赛上,开专门设置男女群众组,使大众选手和专业选手同场竞技,共用一条赛道;中国田径协会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我要跑奥运”活动,选拔一男一女两位业余跑者参加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去年的伦敦田径世锦赛和明年的卡塔尔世锦赛,这项举措都会实施。一些列的举措方向明确—— 给业余选手更多的展示舞台和向上空间,业余马拉松领域的整体水平必然有提升,同时也是专业运动员的一种刺激,从而互相进步。
2017年8月6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17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刘庆红以2小时52分21秒的成绩获得第65名——她是中国第一位以业余选手身份登上世界最高舞台的人。
需要两条腿跑起来
不过,只有“两条腿”似乎不够,更要真正跑起来。
中国马拉松的金字塔顶端,依旧采用几十年不变,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办法。职业马拉松选手每月的工资仅为数千元,而民间签约企业和品牌的高水平业余跑者,都已能拿到不菲的“赞助费”,于是一场接一场,跑得不亦乐乎。
市场热,专业队冷,一批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有的专业运动干脆提前退役,赚的或许多了,但没有体制内系统的训练和保障,自身成绩一日不如一日。
另一方面,虽然大众跑者的数量迎来井喷,但业余选手在训练方法手段、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与专业运动员不可相提并论。“连基本的训练量、训练后勤保障都达不到,何谈追上职业选手?”李国强说。
两条腿要跑起来,中国马拉松或许要寻找新的出路。“走职业化俱乐部制,应该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李国强说。
欧美、日本等采用的马拉松职业俱乐部体系,既保证了项目参与选手的广覆盖、无门槛,同时也兼备最最专业的训练和保障。最重要的是,俱乐部制更接地气和市场,高水平选手、教练、保障团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无论如何,从国家“让马拉松放手干”的大方向可以预料,在未来,势必会有代表中国征战亚运乃至奥运的马拉松选手,将从民间的马拉松俱乐部里走出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自媒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东方体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上一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