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划中国经济版图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看来,高铁已经开始全面改变中国,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并帮助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也迎来了“高铁时代”,珠三角北移、京津冀扩容、长三角膨胀,高铁引领中国基础设施升级,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改善国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铁最明显的影响是对沿线产业和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
在长沙,武广高铁和沪昆高铁路线在长沙交汇,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总工程师王慧芳曾对外透露,长沙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进行了修编,涉及到2010年到2030年规划。
高铁缩小了城市距离,改变了几大经济圈各地各自为政的问题,很多产业规划的体制问题迎刃而解。
以京沪高铁为例,这条1300多公里的线路,“复兴号”高铁目前4个半小时就能跑完,更多人开始从乘飞机变成坐高铁。京沪高铁贯穿沿线四省三市,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GDP占全国的40%。
京沪高铁实际上将东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安徽省会经济圈等经济圈连成一片,从根本上缓解了京沪铁路运输紧张局面,对于加快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中部地区来说,随着京广高铁、沪昆高铁两条大动脉贯通,中国中部六省“不东不西”的尴尬区位迎来突破。长沙、武汉、郑州、合肥等高铁枢纽兴起,中部高铁版图如今架起“米”字形高铁网。
以中部为圆心,这条“米”字形辐射的高铁线路承接东西、顺联南北,贯通了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组成了中部经济圈,进而重构了中国经济版图。
西部地区则通过兰新高铁、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将新疆、青海、甘肃、广西等地紧密串联起来,加快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人财物的流动。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表示,高铁除了将缩短的时间转化为直接效益外,还会带来市场圈、生活圈、就业圈扩大的间接效益。
丁宁宁则认为,高铁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显现,有利于铁路沿线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有助于扩大地区间的分工,使得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提高。并且也有利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增加民众的工作机会,扩大城市规模。
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铁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高铁能扶贫,还能治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高铁不仅重构了中国经济版图,还成为中国扶贫的有力武器和环境改善的推进器。
中国官方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让世人瞩目,因其通过多种精准的个性化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被称为“中国式扶贫”。而“高铁扶贫”便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具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
以人称“中原肺叶”、“北国水乡”的河南栾川县为例,因受交通落后、消息闭塞等条件限制,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潜力一度得不到释放,经济发展进而受限。
后来,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口帮扶的栾川旅游扶贫公益项目——高铁“奇境栾川”号通车,让栾川旅游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以“高铁+旅游”方式帮助了栾川地区脱贫,让“青山”变成了“金山”。
除了助力扶贫,高铁在改善环境方便也将发挥巨大作用。铁路运输有助于降低机动车的运行数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拥堵。
日前,中国环保部调研后曾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降低运价,以提高铁路货运比例助力京津冀治霾。
中国环保部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超过八成的货运量依靠公路运输完成,而柴油货车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大户。降低货物铁路运输价格,提高铁路货运比例,能够将5%的货运量由公路运输调整至铁路运输,此举将有助于解决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王庆凯)
上一页 [1] [2] 尾页